[第一現場]農村移民變身“產業工人”
|
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新路徑
|
|
2014-10-27
作者:記者 李偉 袁志國/武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一幢幢別墅小樓整齊排列,屋后橘子掛滿枝頭,門前不遠處是一庫清水,波光粼粼。 這是記者近日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點看到的情景。 “現在的生活好多了,我們的房子是學設計的小女兒設計裝修的,樓上樓下近200平方米,你看,我們家里跟城里沒啥區別吧!”湖北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計家溝村谷廟嶺移民安置點的胡立鳳說。 記者在胡立鳳家中看到,房間干凈整潔,裝有空調,廚房、衛生間裝修現代,污水排放到村中的人工濕地進行處理。天正下著雨,胡立鳳與老伴王傳東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 胡立鳳一家是2011年搬遷過來的。剛開始,村民也有顧慮,擔心原來的房子土地被淹,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了,如何維持生活呢?隨著一系列移民優惠政策的出臺,他們感覺吃了“定心丸”。 “丹江口市南水北調移民搬遷人口10萬人,其中5.3萬移民內安,全市新建165個移民集中安置點、1.4萬套移民房屋,治理土地近4萬畝,確保移民有一份穩產高產的當家田、當家地。”丹江口市移民局局長陳信斌表示,穩得住、能致富正成為移民群眾搬遷后面臨的頭等大事。 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黨委書記謝志勇告訴記者,農村移民安置堅持有土安置,讓村民搬遷后仍有土地,當地高標準予以一比一的土地置換。另外,占地3000畝的北京中關村對口協助產業園即將拔地而起,大量村民將會入園成為工人。 在鄖陽柳陂鎮挖斷崗村移民安置點,村民王存蘭告訴記者,家中以前的地、房子被淹。如今,搬遷后住進了樓房,家門前就是政府幫助免費建的大棚。村里將淹沒線下肥沃的“熟土”搬到現在新村,建成大棚蔬菜基地,組織村民種植有機蔬菜,發展觀光農業。村民不種地改種蔬菜,年收入能有2萬多元,比以前好了很多。 在丹趙路辦事處同心移民新村安置點,60歲的移民趙富章開著新買的小汽車回家,他告訴記者,如今道路硬化再也不會“雨天一腿泥”,村中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村里廣場還能健身、跳舞,每逢周末節假日還有不少游客進村游玩,從沒想到會過上這樣的日子。 對于易地而居,移民們感覺較為適應。他們認為,農民就是盼望能過上好日子、生活有盼頭。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