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28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止跌企穩,但是改革亟須進一步落實。
該中心發布的報告表示,4月份以來,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經濟總體情況在二季度止跌回穩,基建投資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產開發投資大幅下滑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消費在穩增長的過程中起到了支撐作用,減速中的經濟結構轉型正在發生。盡管穩增長已見成效,但未來關注的落腳點應該還是改革。經濟減速中的各種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還是改革,要向改革要動力、要增長。我們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繼續維持二季度以來有所調整的穩健態勢;消費對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會不斷增大,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仍會延續;宏觀經濟杠桿率進一步提高,但增幅收窄迅速;地產行業受利率市場化壓低住房投資需求的影響,或將步入長期調整。根據模型預測,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年增長7.6%。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5%;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3.2%;地產投資仍處于可以承受的低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在基建支撐下回穩,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全球經濟增速不及預期,外需仍然疲軟,全年出口增長4.5%,進口增長5.8%,順差2655億美元;零售全年增長12.8%,依然是經濟減速中的穩定器。
李稻葵說:當前中國經濟處于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增長速度從2010年的10.4%和2011年的9.2%驟然下降到2012年和2013年的7.7%,而經濟增速自身還有不斷下滑的趨勢。我的觀點非常明確,短期應該穩增長,同時應該促改革。主要理由是當期中國經濟的杠桿率是歷史上最高的,同時高達200%以上的宏觀經濟杠桿率大部分是在過去五年中形成的。較高的宏觀杠桿率反映的是大量本應通過債券市場融資的長期投資項目通過銀行貸款和信托產品形式得到了與其期限并不匹配的短期融資。這一基本事實造成了一個困惑,那就是一旦經濟增長速度過分下滑,則必然帶來土地出讓速度放緩、產能過剩加劇、企業利潤下降,再經過金融領域的放大就很有可能對宏觀經濟帶來不成比例的重大沖擊。因此,短期穩增長具有合理性。應該看到這一輪穩增長的動作主要集中在一些民生性的建設項目,以及中國經濟仍然需要的基礎性投資如保障房、城市地下管網及高鐵。
從目前的勢態來看,穩增長已經初見成效,全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望維持在7.5%以上。問題的關鍵是,穩增長政策只能在短期發揮效應,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問題多是深層次的,社會民眾和投資者關注的改革方略尚未完全落實。不僅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打破壟斷、簡政放權等改革項目尚未完全落實,許多各級政府官員應該主動去創新試驗的改革項目也并沒有推行。李稻葵在調研中發現,在不少地區,正常的經濟決策擱置停頓,處于無人負責的狀態,這種全面懈怠觀望的不作為局面對于整個經濟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因此,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整頓整個官員隊伍、清理腐敗的同時能夠調動一系列政府機構改革創新、簡政放權,形成各級政府敢于擔當、銳意進取的新局面。這是中國經濟在明年、后年以及未來若干年能否煥發活力的關鍵之關鍵。社會各界應該高度關注這一問題,應該把注意力從短期的穩增長中轉向改革的動力問題,從而保證中國經濟能夠較快地恢復增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