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絲博會)26日在西安落幕,如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與會者最為關注的話題。記者采訪發現,目前絲路經濟帶發展正在不斷升溫,不過要解決這一地區投資合作不平衡、貿易壁壘等深層次矛盾,需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方能見效。
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斷升溫
自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亞四國之行期間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之后,從構想到國家戰略,從中央到地方,從路上到海上,“新絲路”不斷升溫。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拓寬了向西開放的通道,為內陸地區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結構轉型期間經濟的下行壓力,要充分發揮大國梯度發展的優勢,以區域合作發展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這里有著豐富的資源,總人口近30億,投資合作領域眾多。在這一戰略平臺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都在摩拳擦掌,紛紛欲搶占“先機”。
聯合國駐哈薩克斯坦國際信息科學院副院長馬西莫夫·卡茲姆漢姆說,目前哈薩克斯坦十分重視古絲綢之路的復興,已經開發了許多絲路沿線的風景名勝。在國內,多省市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規劃或定位。新疆將自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甘肅也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大物流中心”,寧夏提出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重慶、山東、河南都提出來要參加到建設當中來。
陜西作為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在地理位置、產業基礎、科教底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本屆絲博會上,陜西省省長婁勤儉提出,陜西將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在絲博會開幕式現場表示,希望通過絲博會這個平臺,推動絲路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搭建多層次合作貿易交流平臺。希望絲路沿線各國加強相互信任,增進相互了解,發揮絲路沿線國家影響力。
深層次矛盾亟需解決
中亞是絲路上重要的地區,也是我國向西開放的主陣地,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3-2011年我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流量年均增幅達到71.38%。但隨著我國對中亞經貿合作的不斷加深,一些阻礙因素也日益凸顯出來,制約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潛力的發掘。其中,投資合作不平衡、投資環境不完善等尤為凸顯。
“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的商品貿易結構不平衡,投資領域過于集中,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在本屆絲博會的主題論壇期間,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偉這樣表示。
目前我國對中亞的投資合作與中亞各國的自身經濟實力和資源稟賦有很大的關聯,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中國貿促會調研發現,一是我國對中亞各國的投資分布嚴重不平衡,其中哈薩克斯坦是中亞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也是我國對中亞投資合作最多的國家。二是貿易產品不平衡。目前我國從中亞國家進口的產品主要以能源和礦產品為主,出口產品主要以紡織、輕工、機械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三是在投資方面,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以采礦業和建筑業為主,制造業偏低。同時投資方式也有較大差異。
投資環境的不完善是另一個突出的阻礙因素。一方面,中亞國家大多未加入WTO,服務監管與保障體系規范增大了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中亞國家投資貿易壁壘時有發生,增加了投資難度。張偉表示,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通關環節、檢疫和交通運輸標準、服務貿易等方面不統一,簽證制度有待完善,這些都妨礙了貿易的穩定增長。
此外,貿促會的相關調研也發現,與會的一些企業家代表也談到,目前隨著到中亞投資合作的企業逐漸增多,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中亞的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復性和無序競爭,導致市場秩序混亂。
盡快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整體合力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形成新的對外開放前沿與經濟增長段。如何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找準定位,加快發展,一些參會專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要統籌規劃,形成合力。從目前國內相關地區已出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劃和定位來看,存在一定的同質性和重復性。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在深入研究各地區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明確定位與分工,制定出既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合作方案和行動計劃。
張軍擴說,無論是跨國合作還是國內各地區之間合作,都應是在開放原則下的合作。就絲綢之路國內部分,各地區要按照建設國內統一市場的總體要求,打破顯性和隱形的行政壁壘,深化產業合作,密切經濟聯系,形成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整體合力。而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整體而言,相關國家和地區也應秉承包容性開放的原則,相互開放市場,推進共同發展。
其次,要進一步推動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陜西省省長婁勤儉建議,在法律框架內積極探索投資、貿易管理新方式,努力做到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為相互間的邊貿合作創造條件。張偉也表示,因此必須加強海關、交通運輸、金融信息交流,消除貿易屏蔽,降低貿易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再次,優化貿易和投資結構。婁勤儉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應該把產業領域的合作作為重點,通過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來打造經濟的升級版,實現結構優化與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張偉也建議,除擴大貿易投資規模外,更應拓展合作領域,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等貿易比重。同時鼓勵企業走出去之際,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投資,成立制造、加工、物流、技術、金融、研發、信息配套生產企業。由單一業務的發展為全產業鏈的投資,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貿易共同體。
最后,加快構建務實互動的合作平臺。婁勤儉提出,在西洽會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政府對話平臺、經貿合作平臺、商貿集散平臺以及多元文化交流平臺等等。張偉則建議,可以從工商界著手,加快建設絲綢之路企業家理事會和整合經貿文化協會機制,為企業搭建一個資源共享、獲得精準信息、尋求有效周全服務的有效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