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佬們玩農業、大企業大資本紛紛布局農業產業,這成為了時下最流行的一種現象。這是怎么一回事?下一步,農業產業會否形成由大企業領跑的格局?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大佬為何紛紛搶灘農業產業?大企業能否領跑新農業?
眼下,京東商城、阿里巴巴和中糧網、一號店,在農產品電商的領域已經殺得難分難解。就在去年年底,專注于快遞業的物流企業順豐也攙和了進來。當電商巨頭們忙著爭奪渠道和用戶的時候,資本大鱷們的布局也開始浮出水面。從2010年就開始涉足農業領域的柳傳志,這一次也是志在必得。
柳傳志(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全產業鏈控制,從種植到冷鏈,運輸等等,一直到銷售,不一定全是我們的人,但是我們要全都能控制得住,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現代化企業的進入,對農業本身的促進顯然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同。不久前,在一場關于農業育種產業的會議上,農業部的副部長余欣榮就提出了,提高種業企業集中度的要求。
余欣榮(農業部副部長):盡快縮小與跨國種業企業的差距,推動種業領域的企業重組。就是通過努力,力爭到2020年前50家企業的集中度要達到60%以上。
劉永好:各方面大企業的相繼介入 說明農業產業的機遇期到了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我感覺特別得好,因為以前確實有點兒寂寞,一方面是廣大的中國有好幾億的農民,但是群體都特別小,規模都特別小,談到很多事的時候,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但今天不一樣,今天有很多大企業參與到這個領域里,在做投資,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在一塊干事,干得熱鬧,干得有奔頭,干得轟轟烈烈的,我覺得有轟轟烈烈的感覺。他們比較早的介入農業領域,比較早的實施農業的轉型。他們在農業領域不是做傳統的小規模的農業,一定做的是現代化的、大型的、跟市場接軌的、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的大型農業,我覺得這從某種角度,填補了我們國家在大型農業發展方面的一些空白,對推動和促進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應該說還是起積極作用的。
實際上這些事,在十年以前,我當政協委員的時候就多次提出,要形成一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格局。讓城里面的工商業者,讓方方面面的人士,都投入到農業這個領域來,那么農業產業的機遇期就到了,農業變型、轉型的時機就到了。
劉戈:企業經營今后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一方面,應該有政策的因素,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里非常明確的確定了中國農業經營的一個發展方向,當然基礎是家庭農業,就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家庭經營。另外有合作經營,有集體經營,同時提到了企業經營。企業經營今后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在過去,整個中國的農業雖然曾經有最先進的傳統農業,但是在目前的這種狀態下,中國農業還有了一個最落后的產業。從勞動生產力上來說,像美國,能一個農業勞動力耕種兩千五百畝土地,日本是三、四十畝,中國是三、四畝地,那么我想這些企業一定是看到這里面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就是在中國目前這樣一個落后的農業里面,如果這些大公司進入了以后,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機會,同時政策的障礙也沒有,那么這樣的大公司現在找到了進入農業的最好時機。
劉永好:大企業帶來大量新的觀念 對農業產業的發展是積極有利的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因為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改革,現在城市、工業已經相當的規模化了。現在中國的制造業,很多都走到全球的前列了,而農業的規模,現在相對還比較少。由于農業跟土地有關,跟人口有關,也跟交通有關,跟基礎有關,一時還不夠規模化、現代化。
規模化、現代化是必須的、必然的,道理很簡單,我們農民朋友進城去,一年掙三萬、四萬是很簡單的事,但是在農村,拿養雞來講,以前說養50只雞,能開個大的養雞場了,結果50只雞在正常情況下,只能掙50塊錢,因為一只雞掙1塊錢算是比較多的了。所以說他必須要養超過三四萬只雞,才能跟城里面打工相當。問題是三萬只、四萬只的養雞,就不是傳統的養殖方法了,它就跟金融有關,因為他要貸款,要建雞舍,要買雞苗。又跟技術有關,他必須要知道怎么樣防御,用什么品種。又跟養殖科學技術有關,又跟自動化的機械制造有關,又跟互聯網有關。特別是現在一會兒豬肉價格低了,高了,豬肉價格的低、高也影響雞肉價格的低和高。一會兒又禽流感了,怎么樣防范,怎么樣得到有效的一些促進,這些可不是傳統農業能夠解決的,這需要現代化,這需要轉型,這就是說現代農業。
而現代農業,農民本身不太懂,因為一千年以來,他們都是這樣種的,幾畝地,一頭牛,養了幾頭豬,十幾只雞,現在這個格局發生根本變化了,那么必須有人來引領。靠什么引領?讓他們都去上大學,進培訓學校?不現實。那么在這個時候,當地有一個企業做成了,做好了,他的引領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城里邊的一些大企業轉行來做,他們把市場的觀念、金融的觀念、科學的觀念、自動化的觀念以及大批量生產的觀念帶過來,這對農業產業是比較有利、積極的。
劉戈:其他行業直接進入到農業領域 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覺得像有一些原來和農業沾邊的這些企業,比如說是食品企業,那么他向上游的延伸自然會做到農業,這個相對而言,基礎比較牢靠一些。從世界上各個大的農業公司來說,基本上也是這種模式。
原來搞制造業的,搞其他行業的,直接進入到農業領域,這個在全世界來看,成功的案例不太多。因為光合作用控制起來,要比生產線要難得多。所以這作為一種有益的嘗試,我們需要鼓勵。但是他是不是會變成一個新的方向,還是需要討論的。
劉永好:我們要帶動農民也富裕起來 而不是去搶了人家的飯碗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第一,像一些大的企業從城市到農村,從工業到農業,做這種有規模的,某一個有特色的,某一個領域生根的這些產品,我覺得總體還是可以的,是積極的。但農業跟工業不一樣,城市市場跟農村市場也不一樣。我們中國農村的格局是什么?是人口特別多,以前的基礎特別得差,運輸、產供銷體系不夠健全,金融體系也不夠健全。這些大的企業來,他能夠把城市里面一些要素帶進來。比方說他有相當的實力,他的品牌、聲譽就能獲得一定的融資,這是農民做不到的。
第二,他見過大市場,他知道怎么樣去營銷,通過市場的營銷推廣他的產品,這是廣大的農民做不到的。在這方面,他們進來起一個帶頭作用,引領作用,我覺得對的。但另一方面,農業跟工業、跟自動化有很大的不一樣,有很多不一樣的具體情況。那么往往這些城里面來的投資人,這些大的企業,他們可能某一方面看得多,對某一方面在農村工作的難度,可能會估計不足。比方說搞養殖,誰知道突然會來禽流感,而禽流感去年有,今年又有。像病蟲害,像怎么樣的合理的保證食品安全,又要保證增產,很多東西是工業企業不具備的。
比方說,我們工業生產就是產銷要對路,質量要好,那么市場的風險,這是肯定的。但是作為農產品來說,它既有市場的風險,又有周期波動的風險,還有食品安全的風險,又有政策的風險。所謂政策風險,我們產品某一個多了,出口到某個國家,某個國家就限制我們,打一個技術牌,或者政策牌,這是以前沒有過的。并且合作的是農民朋友,怎么樣幫助農民,我們在企業自身發展的時候,帶動農民也富裕起來,而不是去搶了人家的飯碗,這也是最重要的。
劉永好:在大規模的生產的同時 要保證小農生產體系下農民的利益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這些改變總體講,對農民是好的。因為廣大的農民幾十年都是這樣做的,究竟規模化、現代化該怎么做,什么才叫規模化,什么才叫現代化,怎么樣用市場的觀點去評判它,去引領它,那么它豎立一個樣板,這是對的。但是在這過程中,確實要注意一些問題,處理不好的話,對這種良好的格局會帶來一定負面的作用。
首先,我們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怎么樣保證我們原有的這些小農生產體系下農民的利益,怎么不要因為我們的努力,我們市場的占有,搶了這些小農的飯碗。就是說大企業要發展,農民要富起來。怎么樣讓農民從傳統的農業,走上現代農業的道路,這里邊怎么樣組織。現在國家比較主張叫做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假如說扶持更多的家庭農場,把更多的生產環節交給這些家庭農場,而大企業來幫助他們,來支持他們,這樣就比較好。
比方說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規模的養殖業的轉型。那么我們選擇一個地區,規劃在這個地區養40萬頭豬。那40萬頭豬,我們規劃多少個農民共同來養殖,那么種豬我們來提供,飼料很難解決我們來提供,技術服務很難解決,我們來提供,而這個金融服務很難解決,我們來幫助成立擔保公司等等。而農民們按照這種、一種現代化的模式,在有資金、銀行貸款的支持下,在有技術的服務的體系的支撐下,在有市場的收購和食品安全的監管條件下來進行生產,這個時候規模放大了,食品安全得到了保證。他的價值得到了提升,收益也提升了。這種模式能比較好的解決大企業和農民之間的關系。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要有利,沒有利,我們不可能可持續的。但是有利,也要有益,所謂益就是讓農民得利,就不能讓原有體系的農民,他們沒有了生存的能力和價值了,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要均衡的考慮,這是最大的問題。
劉戈:大企業不能和農牧民爭利 應形成一種共生關系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農業的現代化真的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實各個國家在大企業進入農村,進入牧區的時候,他在政策上都是非常保守的。包括日本在1952年的時候制定農歷法,是不允許法人機構進入到農業領域里面的,那么一直到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才逐漸放開。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損害農牧民的利益。包括我們,現在大公司進入了,它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方式,讓農民和公司在這里頭形成一個共生的關系。
阿魯科爾沁旗原來是一個退化的草場,牧民原來在里面放牧,當時產出是很低。就是原始的已經退化了的草場產出很低,那么現在通過大規模的灌溉指針式灌溉設備,那么改善了草原。這種苜蓿草牧民以前是只是放牧的,他不會種,那么這時候大公司來了,帶來了技術。同時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想辦法先實驗,讓這種種植方法能夠成功,同時要把大企業技術整合傳輸給農民,這個產業才能慢慢的發展起來。如果大企業來了以后和農牧民爭利,那么最后得到的結果,可能就是說我們不愿意看到。一方面可能農業發展了,但是農民的問題還解決不了。它是一個一攬子的工程。
劉永好:大企業進入之后 食品安全相對容易得到保證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傳統上,我們國家有數億的農民,家家都種糧,家家都養豬,都養雞。當一家只養幾頭豬的時候,全國有上億的農民在養豬的時候,哪一家用了一些不應該用的藥品,哪一家在飼喂的過程中用了發霉的飼料,誰知道?沒辦法監控,就算是我們發現監控到了,又怎么樣?因為他只有幾頭豬。因為他就是這個樣。當這種組織起來,規模化以后,當這個體系里有上億,甚至上十億規模的時候,這個企業、這個體系、這個老板,或者說這個組織會非常的小心,因為要監管他太容易了。一旦發現他什么問題,對他的處罰,他背后的是一億十億的資產作為倍數,這時候食品安全容易保證得多,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由于這種大的企業考慮的時候,他必須把食品安全的一些要素考慮到里邊去,比方說建豬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