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4年5月12日央行召開會議力挺首套房貸后,6月6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也明確表示將大力支持首套住房需求。但據媒體報道,各地至今還未見房貸優惠政策出現。
國新辦2014年6月6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介紹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舉措與成效等方面的情況,并答記者問。王兆星表示,要繼續執行差別化的住房貸款政策,大力支持首套住房需求。
銀監會明確支持首套住房貸款
據王兆星介紹,目前房地產貸款占全部貸款的20%左右,其中,個人按揭貸款占整個房貸的75%左右。這顯示出目前的房地產貸款更多是支持個人住房的需求。個人按揭貸不良率非常低,僅為零點幾,房地產貸款質量是比較穩健的。銀監會也會關注開發商的資本、現金流和財務狀況,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發生金融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王兆星此番講話,表明政府對目前房價下跌狀況已有預見和準備,房地產業涉及多個下游產業,一旦房地產出現問題,可能會對整個經濟甚至對中國整個金融業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因此決策層會盡可能控制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今年5月12日央行也曾召開專題會議,要求銀行“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合理確定首套房貸利率水平”,“及時審批和發放符合條件的個人住房貸款”。此次會議,也曾被網民認為是銀行業的明確救市信號。
銀行房貸未松動
央行喊話后,各銀行相繼表態,將提高個人住房貸款的審查審批效率。但據多家媒體報道,在房貸利率上,作為獨立商業主體,優惠政策尚未出現。
河北當地媒體在調查全省房貸市場時發現,央行的表態并未使商業銀行房貸收緊的局面得到明顯緩解,而多家銀行房貸利率甚至還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放款時間也未見縮短。
媒體報道稱,一線城市如上海,變化不大;二線城市停貸銀行有所減少,審核與放款的速度有所提升,但是首套商業住房貸款的利率仍多是基準利率或上浮10%,并未出現商業銀行信貸政策的調整和優惠方案。三、四線城市房貸仍趨于收緊,甚至一些扭曲的怪現象仍在潛伏。
數據顯示,由于當前利率依然繼續收緊,多家銀行雖恢復首套房貸,但5月首套房9折以下利率優惠已絕跡。提供利率優惠的銀行只占4.78%,其他均為基準或上浮5%至30%不等。整體首套房利率水平依然處于高位,普遍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至1.2倍。首套房貸款利率呈逐步走高趨勢,但停貸銀行開始減少。
銀行為何不喜房貸?
據媒體報道,商業銀行在2013年四季度就流露出收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情形。“2002年至2013年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銀行投放了大量房地產的貸款。2013年的按揭房貸發放占新增貸款也達到30%左右。2014年有所減少,也是每個銀行有自己的發展階段和放貸側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
數據顯示,2104年前四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72萬億元,同比增長4.5%,但定金及預收款下降7.8%,個人按揭貸款下降3.1%。
究其原因,商業銀行在盈利核心與社會公共服務組織的身份沖突、支持剛需與房地產風險潛伏的交織、短期資金來源與長期房貸期限的不匹配,表內業務與出表業務的資本充足率考核權衡下,房貸利率呈現出不盡如人意的扭曲現象。
利潤是商業銀行的首要考慮。“商業銀行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以利潤為核心。除了對國有企業的信貸支持,過去房地產處于上升周期,個人房貸5%至6%是銀行最優質的業務資源。但是,現在受到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創新的影響,銀行存款流失、資金來源高成本。5年期個人房貸基準利率為6.55%,銀行個人房貸業務利差不足3%,而且占用大量人力成本,若扣除管理和人工成本、拉存款成本,盈利空間非常小。而小微貸、消費貸和表外等業務的利潤水平則高很多。”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李宇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
此外,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銀行在房地產上升期發放的大量個人貸款,由于個人房貸無法出表,房價上漲收益為開發商和購房者享有。銀行無法分享收益,卻要承擔房地產下行周期的風險。這也是銀行對于房貸的保守原因。(李雙龍/新華社-經濟參考網綜合報道)

【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