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將至,銀行業又將迎來年中考核。去年6月“錢荒”曾迫使許多銀行推出年化“攀7附8”的高收益率產品來吸納資金,那場“瘋狂”也令今年的“攬儲大戰”普遍提前。記者了解到,全國多地不少銀行近日推出的多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已普遍“沖6”,個別收益率甚至超過7%。
在杭州市體育場路一家工商銀行,記者看到其最新推出的5萬起步、年化收益5.5%的一年期理財產品吸引了不少客戶前來咨詢。其附近一家建設銀行則推出了一款半年期、年化收益5.2%的產品,而另外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新推出產品收益率更普遍在6%以上,都引來眾多關注者。市民鄭先生告訴記者,在支付寶等“寶類產品”收益率普遍“破5”的情況下,銀行最新的這些理財產品可以說“更加誘人”,也相對感覺更可靠些。
據銀率網統計,部分地區城商行所推產品的年化收益普遍更高,像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在當地推出3款一年期產品收益率都在7.5%左右,而南京銀行一款91天期限產品的收益率也達到6.5%。部分高收益產品甚至僅從5萬起步、期限在半年內,一改往日動輒十萬百萬、存三五年的“高門檻”形象。
從這些產品的理財期限上看,基本都跨越了6月30日的“考核節點”“備戰考核”的意圖十分明顯。而多數高收益產品的配置期限達到一年以上,也體現出銀行業對中長期資金面的“未雨綢繆”。有銀行業人士坦言,這是對未來資金面緊張預期的一種反映,希望盡早吸納穩定資金、備戰可能的流動性難題,同時也是為年末考核提前做準備。
不過也有理財專家建議,越臨近6月末的考核期限,出現高收益率理財產品的概率就越大,有實力的投資者不妨再觀望一段時間,很可能將鎖定更高收益。
業內人士同時提醒,鑒于多數高收益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且起步門檻較高,投資者還是應該預估風險、謹慎投資。尤其是銀行理財產品與“寶類產品”可實時贖回的模式大不相同,有投資意愿者更應該提前了解、兼顧收益與流動性,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完)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