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2014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表示,城鎮化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妥推進。簡單模仿別國經驗,人為盲目推進,將會付出不可背負的代價。
而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對全國新城新區進行的最新統計,廣義全國新區2957個,狹義統計有545個,規劃面積高達68000平方公里。
與會多位官員、專家指出,雖然中央已給出明確的城鎮化發展方向,但地方政府因債務壓頂,且目前仍需進行大量投入,因此從自身利益出發仍難避免造城沖動。沖動一旦變為現實,可能將成為災難。
地方政府“新區開發熱”面臨兩難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城鎮人口將達到8億人,現有的老城區無法容納,于是現在就出現了一股‘新區開發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表示,在實踐過程中,“新區開發熱”這股潮流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李鐵表示,現階段全國的新城規劃,從很大程度來看,特別是大城市郊區的新城規劃,大多是為老城人口,提供新的居住空間建設。更多的是給中高收入人群提供2、3套住房。而不是為大量進城農民解決進城所需的居住環境和就業環境。
因此,李鐵認為,選擇解決老城居民新居,還是解決進程人口相匹配建設問題,是地方面臨的兩難問題。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的所長諸大建也表示,中國的城市化就兩個,一個舊城更新,一個是新城建設。“新城的建設是增量擴張,但不能無限擴張下去,舊城更新是換內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城和老城是互相漸變的。”
諸大建表示,新城經過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變成舊城也需要騰籠換鳥,產業升級。因此,新區一旦變成了大面積的時候,中國這種大躍進的毛病就變成了我們主要要防治的毛病。
李鐵說,現在新區的發展出現了很強烈的擴張傾向,例如廣東南沙新區,提出建設面積為800多平方公里,而實際開發面積僅為300多平方公里,在提出概念的20多年時間里投入了1000多億的資金,但過去二十年里就發展了200多平方公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李鐵表示,很多新區急于打造耀眼的光環,用于和其他區域競爭,而這種競爭關系卻不是互補的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招商引資的目標很難實現,這也意味著新區規劃中的規模和人口結構恐都需要重新考量。
因此,諸大建認為,需看清新區舊和新的差異,梳理出真正能夠引導新型城市化的新城新區的發展模式,做做加減乘除,
用中央計劃體制解決城鎮化,會輸得很慘
“人往哪里聚,學問非常大,由中央計劃體制去解決一定會輸得很慘。”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表示,城市發展,政府很重要,但是政府要尊重市場,天下沒有城市按規劃完成。
周其仁表示,規劃農村出來的人到哪個城市去,所有城市都認為會到自己那去,有的城市非常吸引人,有的城市就算使出渾身解數人口也是空空如也。有的城市人口零增長,有的城市負增長,這個問題現在分歧非常大。
李鐵表示,“城市是在自然的、特殊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而很少是人們開發出來的;是沿著原來的城市居民區,自然向外蔓延的,很少是被人為規劃出來的。只有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我們才可以動用行政資源,主觀的推動新區建設。但是,在主觀的意志下擴張的絕大部分新區,都變成了‘鬼城’,希望所有的新區建設者都記住這個規律。”
芭蕾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黃璽慶認為,新城新區不能躍過市直接奔城,城不能直接奔鎮。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也認為,城市本身是一個生命綜合體,是一種進化,生長。“不是我們劃了塊地,搞了一個新區,最后就形成了新城。”他指出,建立新城新區本身并沒有錯,但在行政主導的體制下,就容易成為大躍進,變成運動。例如建設國際大都市,在我國有超過一百個城市表示建國際性城市,這就是一個災難。
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對全國新城新區進行的最新統計,廣義全國新區2957個,狹義統計有545個,規劃面積高達68000平方公里。
對此,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的所長諸大建表示,按照現在的新型城市化規定,一個人建設用地平均一百平方米,一平方公里承接一萬人計算,68000平方米承接人數將超過7億人,已經大大超過了到2030年規劃進城人口數量。
中國城鎮化背景正發生五大深刻變化
“建設了大量的新城、新區,房子是建起來了,但是人還沒來,積累了一大堆的矛盾和問題,這是后患無窮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在增長速度減緩后,如果我們不顧一切追求城鎮化速度,就會使城鎮化脫離經濟發展,出現有房無人的“鬼城”,削弱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潛力。
楊偉民表示,第一個變化是經濟增速已換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已經從過去10%左右的臺階,降到了目前7%—8%這樣一個檔位上。按照中央中央的判斷判斷,我們現在處于三期疊加階段,三期疊加,第一個期就是增長速度換檔期,第二個期是結構調整鎮痛期,第三個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第二個背景變化就是生產能力過剩,我國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但是產能過剩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所以在絕大多數行業已經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形勢下,如下仍然簡單的通過工業化的數量擴張來帶動城鎮化,大搞工業園區、搞產城融合,會導致給大家一個錯誤的信號,只能是加劇產能過剩的矛盾,并不可持續。
第三個背景變化就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過去我國城鎮化的速度較快,主要是靠農民工進城就業。但是近兩年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出現減少的趨勢。2012年凈減少345萬,2013年,去年又減少了244萬。兩年減少了500多萬,就是勞動年齡人口凈減少。所以在這種形式下如果不改變原來的城鎮化模式,只是靠新成長的勞動力進城就業,我們城鎮化的速度比率會降下來。
第四,農民工的訴求增多。過去老一代農民工進城增加收入是唯一的要求,并不把工業崗位當做一種職業,也并不把打工地當做生活的最終歸宿。但是現在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了農民工的主體。對于他們來講養家糊口、賺錢并不是唯一的追求,他們的想法和期待并不同于以往的老一代農民工。
第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城鎮化同時也是一個資源消耗增多和排放污染集中的一個過程。總體上我們國家的資源和承載能力已經極限,無論是土地、水、環境容量。而且很多區域已經超出了自身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