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與FT中文網在京聯合舉辦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論壇暨SAIF五周年新聞發布會”。與會專家認為,應改變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因此,一方面需要推進金融改革來配合,另一方面人民幣要爭取成為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
應改變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
SAIF專家們認為,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不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尤其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容易因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發生金融危機。
SAIF執行院長張春表示,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不適合現在全球經濟發展。
“全球經濟有很大一部分是新興市場國家,但全球的貨幣體系還是過去幾十年以前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很多新興國家為了防止金融危機,持有大量外匯儲備,尤其是美元儲備。當美國出問題后,就有很多錢流入新興國家;當美國復蘇了,這些錢又流出去,過去幾年對新興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不解決,全球經濟發展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此,SAIF教授朱寧也表示贊同,他談到與時任美聯儲副主席耶倫見面時,耶倫也曾指出,“美國的聯儲和美國的央行是對美國的納稅人和美國的國會負責,所以,美國央行所推出的所有貨幣體系和貨幣政策都是以美國利益最大化為主要動機。”
因此,朱寧指出,以美元為核心和基石的全球貨幣金融系統處在一個高度復雜的階段,這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階段,無論是美國央行、中國央行和全球其他央行,都已經認識到以美元作為單一儲備的貨幣體系肯定是不能維系了。
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總額不斷上升,匯率又長期處于穩步上升的狀態,極大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除了貿易之外,中國的企業要到國外去投資,老百姓要到外面去投資,這有很大需求,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張春表示。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國民的人民幣“外升內貶”難題。
SAIF教授錢軍表示,在資本市場關閉的狀態下,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太大,因為央行要吃掉外匯儲備新增發人民幣。但對海外投資者而言,由于我們的資產市場是關閉的,中國的貿易順差引發了強烈的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海外對人民幣需求很大,所以升值壓力很大,就造成了“外升內貶”這個奇怪的現象。所以,人民幣要國際化,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路徑,張春表示,要順利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推進金融改革來配合。
首先,中國匯率需要和美元脫鉤。“中國長期盯住美元,這在歷史上有很好的作用,但現在時機已到,應該和美元脫鉤。脫鉤首先有利于宏觀調控,央行過去幾個月已經開始做了,該跌就跌,該升就升,不是單邊的升值。”
其次,需要推動資本賬戶開放,包括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實現跨境流動與人民幣在資本項下的可兌換兩個方面。
最后,盡快推動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完成金融企業的去行政化。
朱寧認為,任何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進程都有三個不同的階段:作為結算貨幣,作為投資貨幣和作為結算貨幣。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作為貿易的結算貨幣,由于各個國家和這個國家進行貿易中產生的一些收支不平衡,才用這種國家的本幣來進行收支和結算”,朱寧表示,從作為結算貨幣角度看,人民幣無論從體量還是功能,在過去十年全球貨幣體系中都出現了很大上升。以人民幣結算的全球貿易金額占比為7%至8%;從投資貨幣角度,這一比例接近1%;而從外匯儲備的角度來看,還不到1%。所以,第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因此,成為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是人民幣未來的方向。
從成為投資貨幣的角度,朱寧認為,要有足夠大量離岸人民幣在境外,可以被持有和使用;從成為儲備貨幣的角度,美元成為儲蓄貨幣并非天生,而是因為當全球貨幣都有風險時,美元相對安全。因此,人民幣要想成為儲備貨幣,必須首先成為避風港貨幣。從外匯儲備來說,中國和人民幣應該足夠安全,這是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