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北方春耕時節,在黑龍江省農業大縣克山,卻絲毫看不出忙碌的氣氛——自從多年前各村紛紛冒出各色各樣的合作社后,這里的農民已很久體味不到“備春耕”的感受了。
“去年咱共種了43400畝馬鈴薯、3700畝玉米和3000畝大豆,除去已訂單出售的糧食,剩余的按眼下市價折算,合作社少說也能賺上5000萬元。”一見到《經濟參考報》記者,克山縣河南鄉仁發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便滔滔不絕地盤點去年的收成。
為打破小農經濟對農業生產能力的制約,克山縣自2003年開始,引導農民在自愿基礎上組建合作社,將分散的耕地自發集中起來,運用大型農業機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耕種,收獲的糧食由合作社統一銷售,并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一套農民種地“不管資金、不管種子化肥、不管銷售”的新型農業合作模式。
“去年我加入了當地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給我們提供一份農資訂單,相中哪個品牌,只要寫好數量,購買資金可由合作社先行墊付并送貨上門。”提起當地合作社開展的“三不管”模式,克山縣雙河鄉中心村農民呂傳波贊不絕口。
呂傳波說,他家共有20畝地,以往自己種地的時候,種子、化肥都得自己張羅,家里資金經常打不開點,而且畝效益低,忙活一年下來也就賺一萬多塊。“如今土地交給了合作社,采取大機械作業、大壟種植,產量比以前高多了,咱光靠家里的地就能分到一萬四千元,再加上俺兩口子外出打工賺的六萬多元,咱家年純收入七萬多塊,是以前收入的七倍。”
在興佳薯業立濤合作社的實驗室里,數名技術人員正在培養著數萬瓶脫毒馬鈴薯種苗。理事長孫立濤說,影響馬鈴薯品質的主要是病毒病,技術人員通過剝離技術把病毒從土豆里剝離出去,可提高馬鈴薯產量百分之六十。去年,合作社繁育的一級原種2000畝,繁育二級原種1萬畝,生產原原種3600萬粒,生產一級原種6000噸、二級原種3萬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效益4000萬元。
克山縣是典型的農業縣份,耕地面積302萬畝,總人口50萬,其中農業人口占七成。李鳳玉說,在合作社出現之前,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曾使全縣耕地條塊分割,農戶種植能力良莠不齊,糧食產量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每年春耕,許多農戶都靠貸款買種子和化肥,但農村信用社需要分別進行資信調查,工作量大,手續繁雜,造成農民貸款難,曾有農民因無錢種地而棄耕。
目前,克山縣春耕生產所需農用物資基本上都由合作社代勞。2013年,全縣新增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8個,各級農業合作組織總數將達到600個,農戶入社率達到85%以上。許多克山農民說,自從加入合作社,已經多年沒有品嘗備春耕之苦了。購買種子、化肥、辦理貸款都由合作社負責,農民只要將投入產出的賬目算明白,盡管放心等著秋收。
2013年,黑龍江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克山縣的合作社也有土地不同程度受了災。“由于統一規模經營,加上全社土地都保了農業險,這點災對咱合作社收入影響不大”,對于2013年的洪災,李鳳玉輕并沒放在心上。“去年底,咱合作社召開了分紅大會,合作社拿出的是真金白銀,更是讓人看著眼睛發紅。分紅大會剛結束,周邊村的許多村民紛紛要求加入了咱合作社。”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