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信托大規模增長 表外業務現違約
“如影隨形”“有實無名”,這是“影子銀行”最大的兩個“標簽”。在2013年銀行的理財、信托等業務大規模增長的同時,擺脫不掉的“影子”也隨之長大,而其中潛藏的風險也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銀行家們頭頂。
2013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依然延續此前攀升的勢頭。截至2013年末,中行非合并的理財產品存量為8380.15億元,同比增長37.3%;浦發銀行各類理財產品銷售總量突破2.46萬億元,同比增長64.5%;中信銀行全口徑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規模為12821.68億元,比上年增長38.36%。
盡管監管層多次為銀行理財產品“正名”,不能將理財產品全歸為“影子銀行”。但銀行業理財產品仍是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風險監管的重點。中國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曾明確表示,“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部分為規避監督和實現監管套利的理財業務,表現為影子銀行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當下融資需求平穩增長,特別是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融資需求旺盛,而在銀行信貸投放受限的情況下,“影子銀行”的發展仍將成為趨勢。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介紹:“一些商業銀行,尤其是小銀行往往通過資產負債表的騰挪,將貸款轉為同業資產,從而規避信貸監管,增加市場間市場融入資金,逐漸將同業資金變成了隱性的貸款投放。”
“受資本充足率、貸款規模、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限制,各家銀行為求提高資本收益率,吸收存款,規避監管,難抑制擴張表外規模的沖動。”張旭陽說。
信托和理財規模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點。數據顯示,信托規模從2009年的2.05萬億元攀升至2013年度10.91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從2009年的1.9萬億元陡增至2013年的10.21萬億元。
盡管“影子銀行”彌補了金融服務的一些短板,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其“有名無實”,加大了金融體系杠桿比率。由于不透明與監管套利,“影子銀行”沒有受到相應的監管約束,潛藏的風險日漸暴露。
近年來,銀行理財或代銷的產品本金或收益無法按約定兌付的事件時有發生,而日前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的兌付問題,著實讓不少投資者捏了一把汗。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高速發展中的表外業務出現違約,應該引起商業銀行更多關注。”
“今后銀行理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不能簡單從擴大市場份額和銷售規模出發,應當綜合考慮資本成本、綜合收益和風險防范的問題。”連平建議,應做好表內與表外業務的防火墻,并做好應對預案,有效處置可能發生的各類風險事件。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應在透明化及有效監管的基礎上,給銀行更多市場化經營空間。”張旭陽說,“在為銀行松綁前,首先要使銀行經營活動透明化,使銀行負債表如實反映各項經營活動和風險,以避免監管套利發生。”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