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鹽場暮歌 |
 |
海興交通區位圖 |
海興,位于河北省最東南部,地處冀魯交界的渤海之濱。看似偏遠,但它臨海、近京津,擁有非同一般的戰略地理優勢。
海興,河北省乃至全國最年輕的縣市之一,從1965年建縣至今,不過走過了49年的歷程。它雖年輕,卻與炎黃子孫的龍脈一樣歷史悠遠;
海興,在“四清”運動中誕生,第二年便又陷入“十年動亂”之中。有人說它生不逢時,然而它卻厚積薄發,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只爭朝夕”的驚人速度迅猛發展,在渤海西岸創造了靠海而興的奇跡。
山與水:鮮明獨特的地域特點
從地圖上看,海興就像漳衛新河入海處結出的一枚神奇的寶葫蘆。它東臨渤海,南接齊魯,北望京津,與黃驊大港相接,總面積為960平方公里,轄區內11.7平方公里納入黃驊港開發區,連接港口與腹地的正港公路、縱貫渤海之濱的海防公路、連接山東與京津的黃辛公路在境內交匯。
2007年,為配合河北省建設沿海經濟社會強省的目標,河北省委、省政府批準滄州市在沿海區域設立渤海新區(現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興縣正式被納入渤海新區核心區。
考古顯示,海興早在距今約4400年至3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為兗州和勃方國域,周為齊北境無棣邑。
原海興縣委黨史辦主任李兆新對海興建縣歷史了如指掌。他說,新中國成立時,并沒有海興這個縣。這一地區地處偏僻,地勢洼下,土地鹽堿,經濟一直相對落后。但海興面積廣闊,特別是緊靠渤海,發展潛力大,又是重要的海防前線,因此當時的中共滄州地委、滄州專員公署決定,在這一地區單建一個縣。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批準建立海興縣,由山東省無棣縣和河北省鹽山、黃驊三縣部分鄉村劃歸而成。因海興縣地處渤海之濱,原河北省副省長高樹勛取“靠海而興、繁榮發達”之義定名海興縣。從此,新中國的行政版圖上出現了一個年輕的縣域。
海興境內地貌差異較大,緩崗、土丘、洼地各鄉鎮均有分布。中北部的小山鄉有一形若臥龍的第四紀火山碎屑堆積而成的小山,名為馬騮山,是全縣乃至滄州地區的最高點,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山體為優質的建筑材料,山坡古井數百眼,水質甘洌。桃、梨、杏、山楂、蘋果遍山崗,瓜果蔬菜蓋滿坡,自古就有“窮大山(在山東無棣縣境內)、富小山”之說。
山上原有古寺廟觀10余座,香煙繚繞,人集如云.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的不朽詩篇。瀕臨渤海灣的香坊鄉,還分布有葫蘆頭子、灰臺子等眾多大小島嶼,猶如系在“葫蘆”嘴上的翡翠玉飾。尤其姬家堡子等4座島嶼斷續連綴成一條新月形的古貝殼堤,面積3.4平方公里,貝沙儲量約2億噸,是工業建筑材料與加工畜禽飼料的優質原料。
縣境東南部有河北平原上沿海一帶最大的楊埕水庫,可灌溉萬畝良田。庫中蘆葦如屏,舟蕩魚跳,水鳥低旋,丹頂鶴、黑鶴、白鸛等國家一級稀有保護動物具棲息于此,與小山一樣,乃天造旅游勝景。廣闊的水域也為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創造了天然良所。
三大河流的入海交匯處,為寬9公里的大口河。在地質歷史上的多次海浸、海退,黃河多次由此入海,海水大量涌進退出,河水沖刷,形成了大面積灘涂,為鹽業和海水養殖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大口河口右側10公里處為百舸競發的海豐碼頭,左側與黃驊港綜合港區連為一體。
可以這樣講,瀕海、地廣、物博是海興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然而位偏、地堿、水咸又是其先天之不足。如何揚長克短,舉利除弊,靠海而興,是海興一直在探索的發展之路。
漁與鹽:幾度浮沉的傳統產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興人民深明其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出了一條發展沿海經濟之路。
海興境內漁業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地屬齊國,“齊以魚鹽雄天下”。唐代漁業興盛,貞觀年間,所產糖蟹、鯉為“土貢”。《太平寰宇記》載,其時以盛產糖蟹、鯉、牡蠣、蜃蛤而馳名天下。元至明初,海淡水漁業兩旺,尤以大宗海產鲞魚(繪魚)而著稱,鹽山香魚(香,即鲞)館以此而名。明泊洼水闊數十里,尤以盛產淡水黃花魚為最,龍洼釣臺遺跡猶存,清初列為鹽山縣八景之一。
清中葉以后,鹽禁日厲。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特定魚鹽之例”,“飭漁戶一律買鹽”。魚“得鹽則為貨、失鹽則經時餒敗”,“漁人之利,鹽奪其半。以無力購鹽而棄之泥河者不知凡幾”。加之魚稅甚重,境內漁業一度衰落。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漁業遭受日偽侵擾,生產急劇衰落。
1965年沿海漁區楊埕公社(今香坊鄉)由山東無棣劃歸海興縣,海興籍專業漁民1000多人分別從水溝、岔尖、沙頭返回境內組建海豐漁業村。是時,全縣僅有漁船10只,網數百片,年水產品總量695噸,漁業基礎薄弱。20世紀70年代,漁船逐步實現機械化,綿織網被化學纖維網所取代,捕撈能力迅速增強,漁民由近海作業向遠海作業發展。1979年后,淡海水養殖興起,尤以海水養殖規模最大,養殖對蝦、梭魚,作為縣內“靠海而興”的經濟發展戰略之一。
海興縣境內鹽業,興始于西周初期的齊國,中盛于唐、宋、遼、金,鼎盛于明中葉,衰落于明后期至清,官辦鹽場盡廢于民國六年(1917年),復興于建縣后的1979年。
1945年鹽山縣、無棣縣解放后,縣人民政府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組織當地人民曬鹽,境內原有各灘均得以擴大,鹽業生產空前興旺。1952年至1978年是“業停夢繼”時期。1949年后曬鹽與運鹽業收縮至半停產,至1952年停曬,民間掃鹽土盆曬亦在被禁之列。
20世紀50年代及以后的30年間,人們在這片鹽堿地上作著各種文章:治澇、治堿、改土、造田。為治堿,人們修臺田、挖條田、圈圍田、開溝田、種窩田、搞水澆田、修樣板田,造高產穩產田,學大寨人劈山造田精神,海邊人也要改鹽堿荒灘不毛之地為良田。幾十年過去了,海灘依舊。人們只能望“灘”興嘆,望“海”興嘆。眼巴巴,空夢繞鹽田,笑眼看銀山,待伸手,竟還是一洼硝土、堿嘎巴一片。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海興人民帶來了福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水雖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灘涂雖咸,是白銀、黃金的聚寶盆。1979年,海興人重新操起了沿襲了3000多年而廢棄了的制鹽業,現代鹽業史上殘缺著的長蘆鹽場的白銀沙灘上,又重新綻開了水晶銀花。
老與新:濱海小城快速崛起
馬騮山,見證了海興古往今來的滄桑變遷;渤海灣,涌動著海興乘勢而上的豪邁氣魄。
迎著《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澎湃浪潮,海興迅速調整了從鹽堿灘涂走向海洋時代的嶄新步伐,拉開了建設沿海經濟強縣的帷幕。
海興縣委書記賈兆軍說:“海興是全國革命老區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打造渤海新區增長極’的戰略部署,使海興這個具有雙重身份的老區縣,贏來了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
激活地利的海興,可供開發利用的40萬畝鹽堿地、50萬畝灘涂和18萬畝建設用地,匯聚著經濟增長極的光芒,外有港口,內有“四高、三鐵、多條高等級公路交叉”的海陸交通,縮短了與五洲的距離。凝聚人和的海興,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豐富珍貴的資源優勢,譜寫著前無古人的輝煌篇章。
面朝大海,海興人做出了“特色在沿海、優勢在沿海、潛力也在沿海”的準確判斷、精確定位和深邃思考。憑借靠海興縣的“特殊身份”,亮出渤海新區的“金字招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有針對性地加強與國內500強和京津地區企業集團的對接合作,力爭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重大支撐項目和戰略投資者。圍繞精細化工、裝備制造、臨港物流、新能源、輕工食品等產業,引進了一批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產業鏈長的龍頭帶動型項目。
沿著“水織海興、綠映新城、百米見綠、千米見水、水綠環繞”的清晰思路,海興縣編制完成了《城鄉總體規劃》等20項專項規劃,明確了城市化進程的擴張范圍和方向。聚焦金地莊園、濱海怡城、華府嘉苑等精品住宅小區,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拔地而起的東方商務中心、華凱賓館等地標性建筑,讓城市品位躍上一個新的高度。寬闊的廣場、蔥郁的綠地、繁榮的市場、整潔的街道……一個生態宜居、功能完備、充滿朝氣的現代化濱海小城正在快速崛起。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徐殿龍組稿,由海興縣委宣傳部周金良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