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的資金到底流到哪去了?有具體數字么?”
“國內外影子銀行定義不一樣。”“我們不討論學術,只說中國。”
在政協經濟界別聯組討論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對陣問答引起了在座委員和媒體的關注。
“影子銀行的資金同樣也是流向了實體經濟,只不過流到了一些表內限制的領域,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過剩產能行業。我們不希望流向那里,正在加強監管。”周慕冰表示,在國際上,影子銀行是發揮信用中介作用的,但是不在監管范圍內,按此說法,中國的所有銀行業務都在監管之內,只是監管力度和方式不一樣。銀行的表內業務是要實行存款準備金、備付金以及存貸比考核的,央行又控制貸款規模,表外就會弱化。從監管來說,正在加快制定監管措施,爭取表內外一并管理,主要是防范風險。
在我國,影子銀行更多的表現為信托理財、地下錢莊、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私募投資、對沖基金等從事貸款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而影子銀行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無定論。
業內對影子銀行的問題也是說法不一。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影子銀行游離于市場和政府監管之外的,具有期限錯配、高杠桿性、操作風險等特征。
而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特邀顧問楊凱生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就影子銀行則表示,中國影子銀行量大概只占GDP比例10%,而美國是150%。中國影子銀行有兩個特點,一是量和范圍不大,二是杠桿比例較低,信用創造力較弱,比如說有些衍生產品在中國不允許開展,監管嚴格。
但影子銀行也不能不重視,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已下發關于加強影子銀行業務管理文件,對影子銀行的業務如代客投資、代客銷售,包括業務準入,代理項目審查,對銀行或者對代理這些影子銀行的機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