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收入會更高么?熱門的投資會是什么?…這些都是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會關心的問題。那么,我們財經頻道的經濟生活大調查對全國400多個縣市、10萬戶家庭進行了獨立調查,在調查結果中,我們除了可以了解到當前中國人的經濟生活狀態之外,還能得到些什么呢?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霍德明、劉戈共同評論。
經濟生活大調查:你幸福嗎?今年的幸福指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2014年,被稱為深化改革元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多項改革措施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調查數據的交叉對比,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排第一的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第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三是“單獨二胎政策”。同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對改革的關注點差別很大,北京人最關注“戶籍改革”,占39.6%,上海人最關注“財稅體制改革”,14.2%,而廣州人最關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43.3%。
2007年到2013年“居民收入信心指數”呈“V”型走勢,剛剛過去的2013年,這一指數達到了八年來的最高點,達到了0,7546,呈現出百姓對經濟大勢的信心,以及對新一屆政府改革推進的信心。
姜詩明(《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制片人):今年的發現我覺得很有意思,今年老百姓認為決定幸福的因素不再是收入了,健康排在了第一位。那么在過去連續六年當中,大家覺得收入增加就能帶來幸福,但現在今年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那就說明經濟發展,或者說收入平均并不決定老百姓必然幸福,老百姓的健康很重要。
王予波(青海省西寧市市長):要把改革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到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我們改革發展的成果,能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得到體現,這樣呢,增強老百姓對我們改革的信心,對發展的信心,增強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中,時間悄然流逝,我們是否錯過了什么?
在調查中,有51.99%的人選擇了休假旅游,31.5%的人遺憾沒有買房,30%的人遺憾沒有生孩子,還有31.82%的人選擇了回家看父母。有這些遺憾的人群遍布各行各業,各種年齡。
中國人真的這么忙嗎?我們的時間究竟花到哪兒去了?我們聯合數字100做的網絡調查顯示,僅有39%的人在過去一年里沒有加過班,61%的人節假日經常加班,7.5%的人過去一年就沒怎么休息過,也難怪中國人被冠以“最勤奮”的稱號。不過,再忙碌,也要給自己和家人多一點時間。不然就只能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
劉戈:大家日益關注養老問題(《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這種調查的積累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越大,就能從這些積累的數據里頭看到一種趨勢。比如說汽車的銷量,我們看最近幾年的變化就會發現,農村的汽車購買量增長的非?欤嫉谋壤苍絹碓酱;另外30萬元以上的高檔車,從5年前的4.1%的一個需求量,現在增長到8.4%,增長了一倍。同時,5到10萬區間里的汽車,比例相對而言反倒是在下降。所以如果是汽車生產商,或者是一個經銷商,可以根據這樣一些數據對他今后的生產,他的生意來做出一些判斷。
另外,我們的市長,市委書記們,其實可以好好看一下你們城市的那些數據,對比全國的數據可能有一些什么變化。比如說今年,大家最擔心的,對他們的幸福感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呢?我們來排一下序,第一個是收入,第二個是養老,第三個是健康,第四個是房子,第五個是子女教育。排下來就是票子,老子,身子,房子,孩子。大家對于養老問題的數值上,它排序上升的比較快,前些年它在第五、六的一個位置上,這樣一個變化對于這些政策的制定者來說,也具有非常大的參考意義。
中國大媽主導了中國家庭的投資。但不投資仍然是第一大選項,如果和以前幾年相比,實際上投資的人群是越來越大,但是不投資的人群為什么還在第一大項呢?其實很好理解,一方面,有一些年輕的家庭剛剛參加工作,他現在沒有能力投資,更多的是消費。另外還有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他的收入僅夠他的消費,所以這部分人肯定就沒有投資能力。但是你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部分人占整個人口的比例,家庭當中比例比以前來說是在縮小的。
霍德明:關于投資 中國大媽們在全球市場獨領風騷(《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是經濟學家,對于這種經濟數據,經濟生活大調查,我特別感興趣。第一,我發現我們國家,我們的國民,對于經濟收入,他對于收入的信心是怎么反映的呢?正好和所謂的商業循環是有關系的。照理說,2008年的金融風暴西方國家大概最差的就是2009年,2010年,剩下來就是差不多了。但是我們國家,這個收入信心,2008年,2007,2008,2009,2010,到2010年都是往上漲,但是從2011年開始到谷底,2012年還在谷底,2013年開始回來。所以這個信心指數其實就是經濟循環,我們國家的循環跟外國的循環要稍微滯后一點,兩年的時間,這兩年時間正好是跟2008年,當國外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自己本身的刺激政策是有關系的。至少2013年是回來了,2011年,2012年是在谷底的。
其次,我看到有關于投資,去年中國大媽們可是領了很強的風騷,華爾街都在講說大媽托市,托底,把黃金買光了。對于中國人投資的觀念,中國大媽跟中國家庭是兩個不同的組別,中國大媽里面有18%不投資,把錢就放在銀行里面,定期,活期,對一般家庭32%。但是如果你看整個投資的種類有十項,包括不投資在內,它排列的先后次序,中國大媽組和中國家庭組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中國大媽投資絕對不是瘋狂式的,像有些西方人說瘋狂去買黃金,不對。整個中國人投資的習性就是這么一回事,而且排列的順序是一模一樣,中國大媽組跟中國家庭組表示什么呢?就是這么一回事。當然,中國家庭組,他32%不投資,跟大媽組18%不投資,我的解讀,應該是其實我們調查,中國大媽要去投資的時候,這些大媽們應該還比較富有的家庭,因為她可以多樣選擇,但如果把中國大媽除外,是另一種中國家庭組,一般來講他就只能使用銀行的這種最保守的理財,放在銀行里面最保險,對于這么一個次序我覺得最有趣。至于說我們投資的選擇,這一點倒是一致的,中國人投資絕對是很有理性的投資。至于中國家庭中的男性,可能工作、家庭壓到他身上,完全沒有時間,或者有這個精力去考慮這些所謂財務上的理財。
劉戈:對于收入的預期和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這個調查其實給出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其實收入和幸福感之間沒有正相關的關系。首先我們來看,在這個調查里面,感到幸福感最強的三個省份是哪呢?可能大家想不到,是內蒙古,山西和河北。那么我們知道華北地區在中國整體上整個收入水平來說,它是一個中等偏下的位置。
我們來看兩個表,一個表是對于幸福的判斷,就是現在你感覺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非常不幸福等等這樣幾個選項;另外一個表,就是說大家對于未來的收入增長,就是2013年對2014年的收入增長的一個判斷。這兩張表非常的貼合,也就是說明什么呢?就是說你對于收入的預期和你的幸福感是非常強的,如果你預期明年我會漲很多的工資,或者我要發財,那么你的幸福感就比較強。如果你覺得明年你的收入要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比較大,你就會感覺到非常不幸福,所以這兩張表相關性非常的大。再有,對于未來財富安全感,是不是增長是最重要的。
霍德明:在中國 幸福和收入有直接關系(《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幸福在中國和收入直接有關系的,中國的收入,其實2008年,2009年還在往上漲,一直到2011年,2012年跌下來,2013年回來了,跟收入信心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所以應該說,我們現在為什么會說幸福跟收入有關系,這是和西方的幸福跟財富有關系,是不一樣的。財富是收入的累積,但是我們只看收入,每年感覺你幸福不幸福,但實際上我們就整個人來判斷,財富越多的人他越穩定,他會越幸福,中國還沒有到財富影響到你幸福的時候。
劉戈:剩女是一個偽問題 未婚女性的幸福感較高(《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補充一下,有一個機構針對職業經理人進行了一個調查,在中國現在年收入在20萬到30萬左右的人群的幸福感是最高的,然后到了四五十萬,他的幸福指數反倒降低了,到了八九十萬那又高了。
我們這個調查里面的數據表明,25歲到35歲這個期間未婚的女性,她的幸福感比同一年齡段的男性高20%,所以剩女是一個偽問題,是因為大家生活的太幸福,所以不想打破這個狀態。
霍德明: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財富的積累(《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做個簡單的結論,其實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財富的積累,不管這個財富是你的,還是你父母親給你的;第二個,收入絕對不能太高,收入太高工作壓力太大。更有趣的是,如果說我的年收入是20多萬,假如說我有是30歲到35歲之間的女青年,還沒結婚,沒有孩子,沒有這些瑣事的壓榨,自己賺了錢,然后父母親或者是有財富一點點的累積,工作又不是那么辛苦,這種應該還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