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3%。專家表示,我國外貿正在步入“七上八下”的中速發展期。服務貿易或將為我國未來外貿增長帶來新的動力。
加工貿易比重降低趨勢延續
海關數據顯示,加工貿易延續比重降低趨勢,但仍是我國貿易順差的決定性因素。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3502.3億元,增長18.4%,占外貿總值的57.7%,較去年同期提升5.4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6985.7億元,下降2.7%,占外貿總值的29.9%;加工貿易項下順差2170.7億元,擴大17.7%,占全部貿易順差的111.4%。
2013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比重下滑2.2個百分點,占外貿總值的32.6%。
值得關注的是,“外貿重地”廣東地區有所下降。1月份,廣東進出口5277.1億元,下降12.3%。
廣東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陳萬靈認為,廣東的加工貿易比重大,“圣誕采購季”后進入出口淡季,加上1月份工人準備過年。外貿下降受天氣、假期等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且去年同期基數較高。
外貿服務綜合平臺“一達通”高級分析師鄭群認為,電子行業是珠三角集中度較高的產業,多年形成的產業格局非常成熟,但行業整體的下滑趨勢不可避免,產業發展所依靠的技術優勢逐步缺失是其主要原因,價格競爭將成為該行業外貿的主流。
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巨大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史世偉表示,1月份外貿數據走高,但全年要恢復到10%以上的增長速度很難。中國的加工貿易失去成本優勢,高端制造尚不具備研發創新等核心競爭力,國內經濟轉型也將對貨物出口造成一定影響。從整體看,近幾年外貿增速都將在7%到8%間波動,處于“七上八下”的中速運行階段。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失去的外貿動力該從何處補回?長城基金宏觀策略研究總監向威達認為,在全球產業格局不斷調整、服務領域加速開放的背景下,服務貿易日漸成為各國提高國際分工地位的重要領域。服務貿易可為貨物貿易轉型升級提供契機,同時也將為我國外貿再創“開放紅利”,實現“中國服務”和“中國制造”雙輪驅動我國未來外貿增長。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巨大。據商務部最新數據,2013年前11個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48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4%。商務部預計2013年全年服務進出口總額超過5200億美元,同比增幅在1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