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疲弱,相對保持了較高增速的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趨增強。由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建設是中國過去十年所依賴的主要發展手段,中國逐漸成為能源、有色金屬等多種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國,中國經濟的波動也逐漸成為影響大宗商品基本面的關鍵因素。 自2013年年中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回落和調結構的政策導向不斷強化,市場一直難以擺脫頹勢,美聯儲在2013年年底決定開始縮減QE規模的消息更加重了市場擔憂。 筆者認為,不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是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審計署首次對五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更顯示出中央對防范債務風險、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決心,未來以大規模基建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將受到較大程度的遏制,國內經濟增長動力在2014年出現回落不可避免,大宗商品的基本面也必然受到中國需求下滑的影響而出現惡化。然而,隨著國內經濟指標的回落和投資者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出現惡化,市場已經用持續疲弱的走勢對預期做出了較為充分的反映,而且歷史經驗表明,當整個市場充滿悲觀預期時,機會往往已經在醞釀之中。 時間回溯到2010年6月,美聯儲已經于2010年上半年結束第一輪QE,中國國內經濟也從復蘇轉為回落,貴金屬、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然而出乎大部分投資者預料的是,大宗商品市場的下跌趨勢并沒有延續太久,反而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停滯和QE2預期的增強開始大幅回升。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國需求的回落沒有對大宗商品基本面帶來負面的影響,而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通過釋放流動性寬松預期為市場帶來了更加強勁的支撐。 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10年年中幾乎如出一轍:國內經濟在2013年三季度之后再次步入下行趨勢,四季度GDP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至7.7%,預計2014年也不會出現明顯的改觀;美聯儲在觀察了半年之后開始退出量化寬松;大宗商品價格難以擺脫頹勢。然而,考慮到美國經濟復蘇的根基——房地產市場的景氣回升并不牢固,對美聯儲寬松政策已經產生依賴的美國經濟徹底戒除QE“興奮劑”并不現實,只要美聯儲的QE退出步伐出現停滯,大宗商品市場的流動性緊縮預期就會迅速逆轉。可以預期,如果未來數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不能由2013年12月的7.4萬重回20萬左右的高位,則大宗商品市場獲得流動性支撐、重演背離基本面上漲的一幕將近在眼前。
(作者單位:易貿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