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自2008年開始探索盤活土地資本的新模式,釋放出巨大活力。據測算,改革后土地合作社畝均收益比分散耕種高出62%,參與改革農民人均增收30%。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棗莊市近年來大膽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農地性質“三不變”的前提下,給農民發放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建立農地產權交易市場并推進農村合作社,以此盤活土地資本,破解農業規模經營的資金瓶頸。 首先,發放土地使用產權證。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給加入土地合作社的農戶發放《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持證人在產權期限內,可依法經營、流轉土地,也可以作價、折股作為資本從事股份經營、合作經營或抵押擔保。棗莊市在山亭區徐莊鎮先行試點,2008年9月中旬,徐莊土地合作社的近300名農民最先領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使用證。 其次,成立農村土地使用產權交易所。為保障土地抵押權的實現,同時也為了避免民間私下流轉帶來的風險,棗莊市建立起市、區、鄉鎮三級農村土地使用產權有形市場交易網絡,農民、合作社或銀行拿到土地使用產權證,可以到土地交易所進行交易;同時土地交易所對土地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給交易雙方提供參考價格。由此形成了農村土地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解決了制約農地流轉的市場缺位問題。目前,棗莊市共建成鄉鎮農村土地使用產權交易服務所43家。 第三,發展以土地為紐帶的合作社。棗莊市把發放土地使用產權證的范圍,限定在加入土地合作社的農戶中,形成了刺激土地合作社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同時,引導合作社對接城市和企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商貿流通等二三產業,創辦更多的社辦企業。他們通過組織化實施規模化,架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度的橋梁,找到家庭承包分散經營制度下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新路子。 棗莊市市長張術平說,通過土地確權,建立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解決了土地流轉和合作化發展的一些問題:一是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而不是企業,有效規避了農民的失地風險;二是對土地使用產權進行客觀的評估,并公開交易,保障了交易雙方的利益;三是憑借土地使用產權證可以抵押貸款,為合作化生產掃清道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棗莊模式”讓曾經減產乃至撂荒的土地重新煥發活力。 山亭區徐莊土地合作社理事長張凱華自2008年9月領到土地使用產權證后,便以此作為抵押,很快得到了山亭農村信用聯社兩筆共45萬元貸款,用于采購急需的化肥和水利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僅棗莊227家市級試點合作社就累計貸款4.31億元,平均每個合作社累計貸款140萬元,最高的單筆貸款達到1000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業規模經營的資金瓶頸。 目前,棗莊市以土地為紐帶的合作社達到1179家,規模經營土地51.34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8%,平均每個合作社規模經營435余畝。市級試點合作社規模經營超1000畝的達86家,有78家合作社注冊品牌,68家興建社辦企業,形成了經營規模化、技術資金集約化、組織運營產業化、產品銷售訂單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山亭區桑村鎮民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丕儉說:“以前農民一家一戶種傳統農作物,一畝地每年最多收入1000多元。2012年,合作社1648畝土地以統一標準培育黃瓜、蕓豆、土豆種子,全年的產值是1200多萬,效益比分散種植增加10倍不止。” 更重要的是,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聘新蔬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聘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民土地入社后至少可以實現三次收入:一是土地在合作社的保底收入,每年每畝1000元;二是合作社的分紅收益,每年每畝300元;三是務工收入,誰拿出地流轉誰優先進合作社打工,工資每月1200元。 此外,由于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也能帶來一定的增收。桑村鎮民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采購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280元;通過實行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每畝可減少勞動力成本3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