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10日發布進出口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這是我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標志著我們國家對外貿易的規模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可能由此帶來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位列第一的國家。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表示,按照現有數據推算我國超美首列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已成定局。
12月出口增速回落 回歸常態增長
據海關統計,2013年12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898.44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出口2077.42億美元,同比增長4.3%
,環比增長2.7%;進口1821.02億美元,同比增長8.3%,環比增長8.1%;貿易順差256.41億美元。
從單月數據來看,出口回落明顯,出口增速從11月的12.7%降至4.3%。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數效應、西方發達國家消費旺季已過以及打擊虛假貿易。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表示,12月出口同比增速回落首先是受到上年同期高基數效應的影響,2012年12月份出口1991.12億美元,比前一年度同比增長10.34%,高基數效應把2013年12月份出口增長從11月份“兩位數增速繁榮”拉回常態。
此外,從最近外貿政策分析,12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關于完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措施涉及督促銀行完善貿易融資真實性、合規性審核等。通過這些措施有效促進對虛假貿易的打擊,控制熱錢流入,促使出口回歸正常水平。從對港出口同比分析,增速比上一年度有大幅回落,從5.37%下降到2.27%,轉口貿易出口激增現象有所遏制,打擊虛假貿易政策有所成效。
三是從發達經濟體對外需求分析,由于歐美圣誕旺季已過,海外訂單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出口需求有所減弱。從反映消費和生產經營活動預期的PMI領先指標看,10月美國ISM制造業綜合PMI小幅下降,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意外降至53,ISM非制造業新訂單指數降至49.4,與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回歸常態相互印證。
另一方面,12月的進口表現則超過市場預期,同比增速從11月的5.3%增加8.3%。劉學智認為,這主要得益于穩增長、調結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國內經濟企穩向好、內需回升。此外,人民幣單邊升值帶來貿易福利的改善,進口資源能源和大宗商品相對價格降低,有效刺激了進口貿易增長。
高盛高華中國宏觀經濟學家宋宇則表示,12月進口增長強勁,但是這是在11月進口表現疲軟的情況下出現的,四季度進口季環比折年增幅從三季度的15%降至約4.6%,表明內需增長放緩。
超美首列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已成定局
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比2012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72萬億人民幣(折合2.21萬億美元),增長7.9%;進口12.11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95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1.61萬億人民幣(折合2597.5億美元),擴大12.8%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我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這確實是歷史性的時刻。”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1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自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之后,再次突破整數萬億美元的關口,這對我們國家外貿的發展可以說是個標志性的里程碑。
4萬億美元實際上是標志著我們國家對外貿易的規模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可能由此帶來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位列第一的國家。鄭躍聲表示,雖然美國全年數據仍未公布,但是數據顯示,2013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經超過美國公布數據的1920億美元,同比增長速度也高出美國7個百分點。美國方面昨天發布了11月份的數據,到11月份為止,美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速度還不到1%。“如果據這個數據推算,我想2013年我國超過美國首次位列全球貨物貿易的第一可以說已經基本成定局。”
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記者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這次我國有望首次超美,是對我國外貿和經濟發展的成就證明。不過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我國服務貿易與美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仍有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外貿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在規模提升的同時,鄭躍聲特別指出,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在質量和效益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展。這些進展主要表現在貿易伙伴趨向多元、貿易區域更趨協調、外貿主體結構更趨合理、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等。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對外需的依賴程度在減弱,外貿依存度進一步回落。2013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外貿依存度為49.3%,這較去年上半年進一步回落了0.9個百分點。這個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正在由外需拉動向內需驅動轉變。此外,我國對外貿易效益在上升,出口產品的價格跌幅小于進口,我國外貿條件有所改善。2013年,我國出口價格的總體下跌了0.7%,而同期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下跌了1.8%。由于進口商品下跌的幅度高于出口,全年外貿價格指數條件為1.01,“這個數就意味著,出口同樣多的產品,可以多換回1%的進口商品。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貿易條件有所改善,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在提升。”
2014年外貿走勢展望
展望今年貿易形勢,多數分析師認為會較2013年有所改善,這主要得益于發達經濟體經濟前景的好轉,但同時也需警惕新興經濟體增長風險,以及人民幣升值可能給出口帶來的壓力。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2014年,影響世界經濟和我國外貿發展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多,但是,外部形勢會有所好轉,外貿結構繼續產生積極變化,外貿穩定增長的內生動能進一步鞏固,外貿增速可能超過8%。
鄭躍聲分析說,總體來看,2014年外貿發展環境要好于2013年。具體分析,我們認為有四大積極的因素,同時也存在著四大制約因素。
從積極因素來講,第一是世界經濟回暖明顯,全球貿易增長的預期在好轉,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加快回暖;第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了新部署,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第三是我們預計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這將有利于國內企業降低成本,加大進口的力度;第四是“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帶動了與投資相關產品的出口增長。
從限制因素來講,第一是國內企業的外貿成本不斷在增大;第二是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的下降,以及今年加工貿易進口的低迷,將制約外貿出口的增長;第三是2013年第4季度加工貿易增長的低迷也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加工貿易的出口將不是很樂觀;第四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將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著力解決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這對進口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將有所抑制,也將有所放緩。
“總體認為,2014年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既面臨著國際需求和國內宏觀政策環境改善等積極因素,也存在著成本要素上升和貿易摩擦加劇等制約因素。如果國際國內經濟不出現大的風險,我判斷我國對外貿易將步入平穩增長期,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有望進一步提升。”鄭躍聲說。
劉學智也表示,2014年出口增速將小幅上升。“總體上講,全球貿易往來將進一步趨于活躍,鑒于中國經濟企穩,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出口優勢,我們預計2014年中國出口增速小幅上升至8.5%左右。”
“總體看2014年進出口狀況會略好一些,外貿增速維持在8%-10%。”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對出口有利的一面是發達經濟體復蘇加強,不利的一面是亞太新興市場短期看不到復蘇,影響出口,人民幣還會繼續升值,國內轉型要素價格成本繼續上漲,會影響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