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13年10月以來,滬深股市至少有35家上市公司,共獲取超過11億元財政補貼。憑借“救命皇糧”,一些化工、鋼鐵、LED燈等產能過剩領域上市公司得以“續命”。比如,ST南化2013年年底收到經營性財政補貼2.9億元,彌補了公司約1.96億元虧損,使其免于退市之虞。
不少網民指出,財政補貼“亂貼”并非個案。將財政補貼注入產能過剩領域,由此形成的資源錯配會扭曲價格關系,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目標落空。為此,有必要提高門檻、規范程序、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以徹底根除騙補現象。
財政補貼變“亂貼”
有網民認為,財政補貼本是一種經濟幫扶,是企業和個體的“救命糧”,卻屢屢曝出騙補問題讓人憂心。
網民“趙超”說,財政資金是公共財產,每一分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不合理的財政補貼補了商家的碗,卻傷了納稅人的心。
網民“張緒才”說,財政補貼之所以變成“亂貼”,一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論的思維作怪。由于被補貼的企業大多是當地的產值大戶和納稅大戶,地方政府為保住GDP而不惜動用老百姓的血汗錢進行不必要的救助。二是因為財政補貼的自由裁量權太大,僅憑領導“一支筆”就可以決定,審批使用又不公開透明,客觀上就會給“亂貼”以可乘之機。另外,財政補貼是“無本利益”,不要白不要。為了獲取補貼,一些企業不惜花重金打通關節,甚至求助于“補貼掮客”,讓財政“紅利”轉眼變成了權錢交易的“黑金”。
有礙產業結構調整
有網民認為,財政補貼流向產能過剩企業,背離了產業發展方向,嚴重阻礙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網民“喻濤”說,大規模行業性的產能過剩現象,是怎么出現的呢?因為政府的干預和補貼及產業政策。如果一個產業很有希望,自然會有企業家去投資,根本不需要政府扶持。如果某個產業離開了政府扶持,就沒法在市場上維持下去,那么,這樣的扶持是非常低效和浪費的。
網民“周俊生”說,目前財政補貼大量流向已經嚴重產能過剩的鋼鐵、化工等行業,負面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它使產能過剩難以通過市場化途徑解決,加劇這一問題的持續。其次,它將使市場出現不公平競爭。財政補貼事實上不可能輸送到某一個行業中的所有企業,而是會有一定選擇,與政府關系近的國有企業優勢十分明顯。
財政補貼須陽光化
網民“郭振綱”說,財政補貼淪為“唐僧肉”,主要是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監督環節未能及時跟進,無法從源頭上起到預防作用。
網民“李長安”說,要防止財政補貼變成“亂貼”,就必須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的頂層設計。這包括強化財政補貼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損公肥私行為出現;適時適度地調整財政補貼規模,大力提高財政補貼的效率;健全財政補貼的監督問責機制,對違法行為加大查處的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等等。
網民“周俊生”說,不僅要做到財政補貼陽光化,更重要的是必須改變政府職能,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將政府定價范圍嚴格控制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除此以外的行業,政府沒有必要對其進行財政補貼,而應該讓它們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