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下稱《目錄》)修訂工作與網民在線交流。他表示,經過這次調整,需要中央進行核準的項目還將進一步減少60%,五部委將進一步改進和規范核準行為,真正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
關于現在修訂《目錄》的重要意義,羅國三表示:“概括起講,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據介紹,原來的目錄是在2004年7月頒布的。近十年來,經濟環境、市場條件、投資主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政府和企業的市場意識以及法治觀念都大大加強。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修訂目錄,大力縮小核準范圍,下放核準權限,有利于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調動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有利于擴內需、調結構,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還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管理行為。
根據測算,實行審批制的政府投資項目大概占10%,政府投資以外的企業投資項目都不進行審批制,而是區別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在這90%的企業投資項目里面,其中80%實行備案管理,20%實行核準管理。
羅國三表示,這次修訂目錄又進一步取消19項核準,下放20項核準的權限。初步測算,經過這次調整,需要中央進行核準的項目還將進一步減少60%。按照核準項目的工作量計算,以前需要報國務院部門或者報國務院核準的項目當中,有60%左右的項目就不需要報中央層面核準了,只要在地方核準或者備案就可以了。
“這次修訂目錄對外商投資項目和境外投資項目的管理制度,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一律實行核準制,改為區別情況實行核準或者是備案,而且備案的比例很大!
羅國三說。他表示,
比如對外商投資項目,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保留了對限制類和有中方控股要求的鼓勵類項目的核準,其他項目按照對內資項目的統一規定分別實行核準制或者備案制。還有就是對境外投資項目,除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和中方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的項目外,對其他項目實行備案管理!斑@個限額我要提醒一下,在此之前是1億美元。”
據介紹,這次保留的核準項目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重大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這些項目恰恰屬于三中全會《決定》當中指出的那“兩個關系”、“三個涉及”。“兩個關系”就是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三個涉及”就是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政府的核準主要是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對項目的外部性條件進行審查。
還有一類產業領域,包括一些產能過剩領域的項目,比如說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等等。“這些按說也應該考慮取消下放,但是為了跟當前國務院關于化解部分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矛盾的政策要求相配合,我們暫時做了保留。”
“對于這兩類項目下一步也要抓緊制定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技術政策、準入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等政策條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一旦條件成熟就要堅決取消或者下放核準權限。”
羅國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