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家相繼出臺《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一些列環保政策。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一系列環保政策陸續出臺
2月,國務院引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這是我國制定的第一部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
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循環型生產方式廣泛推行,綠色消費模式普及推廣,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資源產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近期目標(到“十二五”末)是: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1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
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首先是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其次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同時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實施大循環戰略,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
6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力促空氣質量改善。
行動計劃提出,經過五年努力,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具體指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為實現以上目標,行動計劃確定了十項具體措施:一是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減少多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綜合整治城市揚塵和餐飲油煙污染。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提升燃油品質。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決停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三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促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的創新開發與產業化應用。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五是嚴格投資項目節能環保準入,提高準入門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嚴格限制在生態脆弱或環境敏感地區建設“兩高”行業項目。六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實施以獎代補政策。調整完善價格、稅收等方面的政策,鼓勵民間和社會資本進入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七是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嚴格依法監督管理。國家定期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建立重污染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八是建立區域協作機制,統籌區域環境治理。京津冀、長三角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國務院與各省級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進行年度考核,嚴格責任追究。九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制定完善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十是明確各方責任,動員全民參與,共同改善空氣質量。
8月,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以總量減排、質量改善、風險防范、基礎完善為著力點,在環境監測、監察、預警、應急、信息、評估、統計、科技、宣教等領域開展能力建設,切實加強環境監管能力。
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意見》的主要內容有: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產值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有效拉動消費需求和社會投資。《意見》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為未來促進投資和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意見》明確四項重點任務,即聚焦重點領域、發揮政府帶動作用、擴大消費需求、加強創新。
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為進一步推動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國務院批準由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組成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部級協調會機制。
據介紹,《大氣十條》發布后,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組織召開省(區、市)委常委會議和省(區、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0多個省(市)發布了本地區的《大氣十條》實施方案,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出臺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與各區縣和有關單位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也已全面啟動。
10月,中央財政安排50億資金治理京津冀大氣污染。該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上述地區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本年度結束后,中央財政將對上述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考核,根據實際考核結果再進行獎勵資金清算,突出績效導向作用。
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對于進一步加強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的管理,保障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安全運行,防治城鎮水污染和內澇災害,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節能環保產業 成國民經濟新支柱
8月,國務院全文下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意見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按照目標,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在當前經濟持續低迷的狀態下,很難有其他行業的增速能夠比擬環保產業,由此可見,未來環保產業的發展必然成為拉動投資和消費的新經濟增長點,將極大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環保產業目前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環保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業態,它具有環境公益性、經濟活動性、社會規模性、專門技術性、新興性等特點,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滲透,并不獨立,呈現出全新的價值構成。環保產業成長性極強,市場需求廣,專業性較強,因此,其價值體現難度較大,具有強烈的政策及制度驅動特性。但由于環保產業具有顯著的社會責任特性,因此,在各國都受到重點關注,環保產業已經融入到個性經濟活動中,未來的經濟戰爭必然抹上濃重的環保色彩。
意見提出,要圍繞重點領域,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該重點領域包括加快節能技術裝備升級換代,提升環保技術裝備水平,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壯大節能環保服務業等四個方面。從產業發展的趨勢觀察,未來環保裝備將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發展,此外,當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也為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當前中國環保產業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邊界和內涵仍在不斷延伸和豐富,因此,當前政策拉動和法規驅動對產業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市場導向對行業而言,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雙輪驅動對行業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在促進產能高速推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擴大有效的市場需求,使兩者不斷匹配與磨合,防止出現大規模的產嫩過剩與供不應求。
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公報,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等,其中指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普通人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對身邊的環境表示高度的關心以及重重憂慮。“改革不能光盯著經濟了,空氣臟了,日子過得有什么勁。”當霧霾頻頻來襲,許多人表達這樣的想法。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
他認為,三中全會公報中,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三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六個“緊緊圍繞”之一,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豐富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非常重要。”夏光建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應該從“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內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這三個方面展開。
完善科學決策制度,應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對重大規劃和發展項目進行科學的、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影響評價。
強化法治管理制度,關鍵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進程,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
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能力,包括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培育公眾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生態環境好了,人人都受益,這是新一輪改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