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65萬畝,項目區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5億公斤,帶動42萬農戶人均增收1200元——這就是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五年來的惠農增收成果。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實施的資金打捆使用、項目鏈條建設、“一對一”資金監管模式,探索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新模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資金投入:變“撒芝麻鹽”為打捆使用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惠農資金投入力度,如何讓資金發揮出最大效能?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劉長河認為,“撒芝麻鹽”式的普惠式投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差、農民“靠天吃飯”等問題,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就是“綜合”,就是充分發揮“統籌規劃、配套投入、綜合治理、科學管理”等優勢,把惠農資金打捆用到刀刃上,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只有這樣,才能使項目區得到全面治理、生產條件徹底改善、生產力得到顯著提升。
呼蘭區大用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社員林永華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受益者。針對該合作社發展資金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投入財政資金2319萬元,通過打機電井,購置抗旱、噴灌、農機具等設備,建設育秧、育苗大棚等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生產水平。林永華家的17畝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不用種地年收入就達到6800元,再加上他和愛人、兒子外出打工,全家年收入超過1.8萬元。
據了解,近五年來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共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649個,完成總投資27.02億元。累計中低產田改造16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33萬畝,項目區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5億公斤。今年全市農業綜合開發將全力推進“國家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主要在五常、延壽、方正等8個水稻主產縣,建設8個“國家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全市力爭建設高標準旱作節水灌溉示范區7.6萬畝,項目區預計實現新增糧食產量1140萬公斤,增效2250萬元。
項目建設:變“單打獨斗”為產業鏈條
既要農業增產,還要農民增收,首先必須要打破以往“單打獨斗”式的生產項目拉動農民增收能力不強的弊端。為此,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探索了龍頭企業帶領,農民、合作社、村兩委積極參與的產業化鏈條式的項目建設機制。截至目前,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扶持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03個,其中年利稅超千萬元的已達14個。全市三分之一的耕地、三分之一的村屯都直接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受益。
依靠產業鏈條式扶持,阿城區的養殖戶李萬學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王”,帶動近千農戶致富。阿城區農村素有養肉牛傳統,但大多是一家一戶的傳統粗放飼養,阿什河肉牛養殖公司的李萬學當時算大戶,年出欄只有800頭。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把該企業作為重點扶持的龍頭,連續三年立項扶持,使企業一躍發展成年出欄4000頭、存欄800頭的全省惟一供港優質活牛出口基地,并創建了國際知名品牌“金源肥牛”。
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劉長河表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今年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圍繞糧食、肉、蔬菜等區域主導產業,重點扶持五常金福糧油加工、呼蘭明達油脂加工、賓縣賓西牛業等一批全市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市整合農發基金和農業開發資金,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使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行列。
為帶動農民致富,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將項目扶持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全市探索出了“市場+龍頭+標準化有機水稻基地”、“合作社+農戶帶地入社股份制”、“合作社+農戶+有機品牌+市場”的有機水稻集約化種植、“世界500強+龍頭+基地+農戶”的養殖加工循環經濟模式等多種方式。集約化經營、產業化龍頭帶動65萬農民脫離土地進入城鎮,培育并形成一批糧食及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打造出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知名產地(產品)品牌。
項目管理:“一對一”確保項目質量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是關鍵。從1988年開始,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就應用世界銀行的項目管理模式,經過25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備的項目管理、財務管理機制,建立了項目前期準備、項目評審、項目建設、項目驗收、項目評價等科學先進的項目管理程序,做到了選項立項科學、工程質量優良,實現了投資效益最大化。
為建立確保項目質量的長效機制,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設立督察員“一對一”包保制度。全辦選出18名工作人員對8區10縣進行“一對一”包保,每年對包保干部進行定期培訓,召開座談會交流經驗。包保干部對所包區縣從項目的申報、施工、檢查驗收進行全程包保。包保區縣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包保干部年終考評直接掛鉤,促使包保干部和所包區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嚴把項目質量關,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解決,做好橋梁和紐帶作用。
據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劉長河介紹,在實際工作中,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要求干部“找問題、保質量、強素質”。干部到項目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要用相機記錄下施工前的原貌、建設中的隱蔽工程、建成后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從項目招投標、機械設備政府采購、選擇工程隊、購買材料、項目預決算、竣工驗收、建后管護等全程督導檢查,確保項目完成質量。通過這種機制,參與項目的干部想事、干事,提高了綜合素質,堅守住了項目質量這條“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