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日前在此間舉辦的樟樹第44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上表示,擁有“國粹”之稱的中藥在出口貿易過程中時常遭遇綠色壁壘,中藥走出國門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亟須掌握評定標準的話語權。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實力增強,中藥良好的效用被很多國家所接受。目前,我國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地區)簽訂了含有中醫藥合作的政府協議90多個,中醫藥傳播到世界近170個國家和地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藥普遍難以打入國際醫藥的主流市場,大部分只能在華人圈里使用。 據介紹,一種中藥要進入某個國家,通常要經過嚴格的注冊審批和成分檢測,而這些審批與檢測的標準均掌握在別人手中。“合不合格、準不準入,都是別人說了算。中國自己沒有掌握中藥評定標準的話語權,只能被人牽著鼻子走。” 歐盟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按照這個法令,中成藥要進入歐洲國家,除需在歐盟地區使用15年以上、在中國使用30年以上并提供相關證明外,還必須申請許可。而許可的前提是對中成藥中的每一個成分進行檢驗。 “且不說能不能通過檢測,單是高達數百萬英鎊的檢測費用,就成為橫在中藥出口面前的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一位參加藥交會的中藥飲片企業代表說。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和組織頻頻發布中藥材重金屬等成分超標甚至有毒的通告。今年7月,綠色和平組織就中國草藥的農藥殘留發出警告,稱很多中草藥的農藥殘留含量超過了警戒線,有些甚至達到驚人的地步。 “中藥材重金屬、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主要是由于衡量的標準不一所致。”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曹嵐認為,由于在國外很多中藥并不是以藥品的名義銷售,而被當作是食品。這樣做實際上是把西方國家對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準,套用在中國中藥材上。 “西藥是數據科學,中藥是經驗科學,兩者不屬于同一套評價體系。”樟樹市藥業局副局長周正如認為,中藥是中國的國粹,需要中國人自己掌握話語權。中藥在SARS防治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逐漸接受針灸技術等,這些都證明中藥需要通過實際治療效果取得更大范圍的認同。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說,中藥在走出國門除了要面對綠色壁壘外,還存在文化認同問題。“中醫藥是醫學科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天人相應、陰陽結合、動靜相宜等理念,沒有一定的中華文化修養是很難理解的。”中藥走出去的同時需要加強對中華文化的推廣宣傳。 “中藥材種植是整個中藥產業發展的基礎,國家應該鼓勵發展藥材種植合作社,通過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生產,在源頭上嚴把質量關。”房書亭坦言,部分中藥材種植戶違規使用化肥農藥、土壤重金屬污染,間接導致藥材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的國際形象,落下口實被人置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