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7日),國慶黃金周的最后一天,中央氣象臺當天6時許繼續發布了霾黃色預警。縱觀今年整個黃金周,北京、河北等華北地區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霧霾籠罩之中。 今年作為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國十條”)實施的第一年,能否在治理霧霾問題上初見成效,值得關注。 經濟手段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業界呼吁多年的環境稅的落實征收,依舊存在較大阻力。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征收環境稅已研究多年,關鍵存在來自工業部門的阻力較大,這個阻力不克服,短期內還將很難征收。 駱建華認為,在談到征收環境稅的時候,包括化工、鋼鐵等行業就曾提出,一旦征收環境稅,行業的利潤將消失,阻礙產業的發展。這是環境稅實施的主要阻力。 很明顯,一旦開征環境稅,將會直接帶來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但是,這種增加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將因征收環境稅帶來的額外成本通過產品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比如電廠通過電價調節消化成本的增長;另一類是產品市場受隨行就市定價方法影響,難以抬高產品價格,比如鋼鐵行業,一旦出現成本的增加,將由企業自身負擔。 “現在的問題是不征收環境稅,企業治理污染的動力沒有,征收了環境稅,企業覺得利潤受影響,沒有利潤了。”駱建華說。 這也就是我國環保事業發展上遇到的較常見的問題,就是排污成本和治污成本之間的博弈,當排污成本低于治污成本時,企業違法排污現象嚴重,當排污成本高于治污成本時,企業將不得不選擇治污,但是,這樣將會增加企業成本。 然而,駱建華認為這種
“成本論”并不能夠成為阻礙環境稅前進的“絆腳石”。駱建華解釋,實際上,不是成本增加的問題,征收了環境稅之后,像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自然就開始積極治理污染物,一旦逼著他們大規模進行治理,規模效應就出來了,治理成本就下來了,利潤也不受影響。 “短期內,一些行業利潤會受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利潤應該是可以確保的,其他國家也是這么做的,這些行業也有利潤,不是那個問題。”駱建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