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年砍掉9成審批權
|
釋放改革紅利 造就投資熱土
|
|
2013-09-26 作者:記者 侯大偉 周相吉/成都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盡管地處西部,但成都卻在過去的十年中充當了政府改革的先鋒,通過先后9次大規模清理,至少砍掉了9成行政審批權。在25日召開的全球華商大會上,成都市市長葛紅林向記者透露了成都政府改革的成效。他說:“銳意改革使我們這座城市更具吸引力。” 數據顯現,此前的十年間,成都市政府針對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先后進行了9次大規模清理,分別由原來的1166項和1006項,減少到了目前的100項和194項,9成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審批權被砍掉。 大幅度砍掉審批權精簡了公務部門的事項,不僅僅為社會和市場松綁解扣,也使其提高政務服務質量成為可能。2003年,成都市率先在高新區建立起街道政務服務大廳,搭建起“區級政務服務中心、街道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實行了“審批服務事項委托制”,實現了“分流”服務、“委托”辦理;2007年,成都市開始構建高效的并聯審批通道,將各種審批事項集中辦公,實行一個窗口遞件、后臺運行審批;2009年,為了提高服務企業的效率和質量,開通了“962000企業服務呼叫中心”。 回首政府改革的過程,葛紅林感慨萬千。他介紹說,十年前,英特爾到成都來考察投資的時候,曾組建了人力、物流、電信、建筑、社會治安、稅收和通關六個專業調查組,針對成都市政務能力和社會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考察挑刺;幾年前,國際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集團,剛剛進駐成都時,也是三天兩頭就給我們提交一份“政務流程整改清單”。“就是在對接這些國際化大企業的過程中,逼迫我們不斷地加大改革力度、優化政務環境。”他說。 在成都市不斷深化政務改革的同時,還有一項影響更為深遠和廣泛的改革,這場以破解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為目標的統籌城鄉改革,在農村產權制度、社會治理機制、城鄉公共服務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突破,一些方面甚至成為全國改革的樣本和標準。 正是成都市的這種銳意改革的姿態,不斷吸引著外資的涌入,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熱土。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報告稱成都為“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2010年《福布斯》雜志發布報告預測成都為“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城市”之首,2011年美國《財富》雜志將成都評為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而不久前出版的《上海美國商會2012-2013年度中國商業報告》,繼續將成都列為計劃拓展業務的美國企業首選城市,這已經是成都連續第五年成為首選城市。 一組數據或許更能準確而客觀地描述出成都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2012年,成都市外商投資實際到位85.9億美元,總量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2位;2013年6月,成都又成為中國繼上海、香港、北京之后第四個成功舉辦全球財富論壇的城市;目前已有24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