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投資鐵路意愿不足
|
專家:收益保障是民資入鐵關鍵
|
|
2013-09-16 作者:記者 張彬 賈遠琨 馬姝瑞/北京 上海 合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從中央到地方,從路內到路外,對民間資本投資鐵路都有很大的期望,同時民資對進入鐵路等壟斷領域的呼聲也不斷高漲,近些年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然而面對1.5萬億元的鐵路在建工程‘蛋糕’,民資進入鐵路的意愿仍然嚴重不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鐵路建設對資金需求量大,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投資渠道和產品,鐵路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投資回報率低。 安徽省工商聯年中對部分民營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民營企業中,新投資方向包含包括鐵路在內的交通運輸、水利工程、電信等各種基礎設施的僅占15.8%。 “總體來看,民營企業投資基本集中在采礦、房地產開發、市政建設、商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領域,社會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較慢,鐵路建設更是鮮有進入。”安徽省工商聯政研室副主任李增流表示。 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培育鐵路多元投資主體被認為是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其中包括形成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支線鐵路、城際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所有權、經營權率先向社會資本開放,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既有干線鐵路。這是繼鐵道部政企分開后,鐵路領域又一項重大改革部署。 “鐵路從原來一個能夠自負盈虧并且具有一定自我發展能力的行業,迅速蛻變成大量‘借新還舊’進而必須依賴財政加快救助才能得以維持的財政黑洞,已基本上失去財務自生能力,面臨著財務重建的嚴重局面。”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榮朝和說,當前力推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鐵路原有的投融資與建設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中國鐵路總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目前鐵路在建工程高達1.5萬億元。業內人士稱,如果民資能夠分享,那么這1.5萬億元工程項目就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如果仍然通過銀行貸款、發債的形式來解決,將無疑是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沉重包袱。 “民間資本以何種方式進入,收益能否得到保障,這些都是民資入鐵的關鍵問題。”王夢恕稱。 全國工商聯9月初向國務院提供的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在許多方面落實還不到位,主要是: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仍遭遇不少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部分實施細則不具體、操作性不強或門檻設置過高,實踐中很難落實;對政策落實缺乏考核監督,一些法規規章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等。 榮朝和表示,雖然國鐵在資金面上極度虛弱,但路網主體地位使其在具體運輸市場上仍然具有強排他能力,社會資本很難進入這樣的領域。不算各行業落實新舊36條的一般性體制障礙,鐵路引入社會資本的前提,除了政企分開之外,至少還需要在已有債務重組、鐵路企業重組、市場反壟斷規則構建、包括調度指揮在內的產權關系梳理、地方政府鐵路事權的明確、綜合交通體制及其規劃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配套。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