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看來,全球經濟似乎正在好轉。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好消息只能讓人高興一半,或者一多半。
至少有三個理由讓人不能完全陶醉于當前這輪經濟復蘇。
首先,多數發達國家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反彈的步伐依然遲緩,速度遠低于以往幾輪復蘇。
其次,這輪復蘇并不是全球性的。就在歐元區受困經濟體的情況普遍開始好轉之際,許多欠發達國家的狀況正在惡化。
但問題可能不僅限于新興市場。最令人擔心的是,即便新興市場實現了經濟增長,似乎也是因為退回到了金融危機前盛行多年的同一種增長模式。
中國經濟最近更加強勁的表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資者擔心中國為將經濟增長模式從依靠信貸和投資拉動轉向靠內需拉動而進行的再平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另一方面,英國的經濟前景最近也顯著改善。但同樣,這種復蘇要歸功于重蹈危機前盛行多年的信貸和住房建設拉動消費的模式。
美國的情況也是一樣。耶魯經濟學教授、S&P/Case-Shiller住房指數的聯合創造者之一Robert
Shiller最近警告說,在投資者瘋狂追漲市場之際,一些房地產市場已開始顯露出上一輪住房市場泡沫初露端倪時的景象。
即便是歐元區受創最重國家的經濟趨穩也并非高枕無憂。盡管其中的許多經濟體都經歷了嚴重的內部貶值,以至于重新獲得了較高的競爭力,使得出口業再度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但目前仍不清楚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持性好轉,抑或只是在長期蕭條中的短暫回升。
的確,全球經濟最關鍵的失衡問題似乎依然存在,即美國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推動了中國出口增長,歐元區其它國家與德國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系。英國央行前行長默文-金經常警告說,除非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引發金融危機的壓力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