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中企海外投資實現盈利或持平
9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正式公布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年度數據。《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對外投資創下878億美元歷史新高,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商務部官員稱,今年我國對外投資仍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全年增長15%。
值得關注的是,《公報》還顯示,我國境外總資產雖然突破5000億美元,但這一規模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居全球第13位。
專家表示,上述數據反映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現狀:突飛猛進但仍處在起步階段。據商務部介紹,目前約八成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可以盈利或者持平,不過專家同時提示,“走出去”的風險正在上升。
|
 |
|
數據來源:商務部;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世界投資報告》 |
新高 去年我國對外投資達878億美元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第十三屆中國對外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聯合發布的《公報》顯示,201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量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據統計,2012年,中國對美國投資40.4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5%,美國成為繼中國香港之后的中國第二大直接投資目的地。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流向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的投資共計30.67億美元,較上年下降72.5%。
海外并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并購項目457個,實際交易金額434億美元,均創歷史之最。
最近的一個并購案例是,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中企海外并購再度引起市場的關注。據悉,該收購案日前通過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準,烏克蘭政府也放行了這一交易,史密斯菲爾德股東將于9月24日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就此次交易進行投票。
“受尋求市場、提高績效、獲取自然資源和戰略資產等多元目標驅動,中國公司對外投資的行業和國家范圍非常廣泛。”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很快,如中國在東南亞的基礎設施投資過去幾年迅速上升。對各國投資促進機構的調查表明,中國被列為最有前途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
盡管2013年全球投資低迷態勢延續,但中國對外投資依然將保持穩增。商務部合作司商務參贊周振成表示,今年對外投資預計仍將保持穩定的增長,“目前估算全年增長15%沒有問題”。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中國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505.5億美元,同比增長20%。
進展 我國境外總資產達5319億美元
從存量來看,目前,中國對外投資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存量高度集中。《公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1.6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境外設立企業近2.2萬家,分布在全球179個國家(地區)。201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高度集中,前20位國家(地區)存量累計占總量的89.3%。
從行業來看,對外投資行業分布廣泛,門類齊全,相對集中。《公告》顯示,201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建筑業,上述七個行業累計投資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92.4%。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5319.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
在我國非金融類跨國公司中,境外企業資產總額排名位居首位的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其后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我國對外投資存量已經突破5000億美元,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周振成坦言:“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僅相當于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日本的50.4%。”
在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看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不斷成長。他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但同時,也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機遇和空間。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重大進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并購部合伙人路谷春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事實上,中國企業在面對海外并購機會時,心態已經日漸成熟。金融危機帶來的所謂“抄底”對中國企業的刺激度已經不像幾年前那么高,現在中國企業已經更多關注一個收購項目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并在合理價格買入。
此外,針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央企對外投資屢屢巨虧的說法,周振成反駁說,目前79.2%的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可以盈利或者持平,如果只看央企,這個比例也高達80%。
風險 專家提示健全保障機制
盡管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取得一定成績,但是專家也提醒,當前仍有一些正在積聚的風險因素制約著企業“走出去”的規模擴大和效益提高。
詹曉寧提示說,全球范圍內投資保護主義的風險有所加大。2012年,各國新出臺的投資政策中,對外國投資加強監管和限制的政策措施比例上升到25%。“許多國家正在加強對外國投資的監管,有的國家則更多地利用產業政策,收緊對外資的審查和監督程序。此外,一些國家在針對跨國并購的準入方面也愈發挑剔,并開始限制戰略性產業的外資介入”。
“與我國企業加快‘走出去’相伴的是境外投資風險呈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社會安全風險、法律法規風險、項目投資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中外員工融合等,并且正在持續上升。”李毅中9日出席“2013年國際投資論壇”時表示。
在社會安全風險方面,李毅中指出,盡管具有比較好的商機,但近年來不少中國企業受到當地沖突的影響,在高風險地區的投資遭受挫折,甚至在少數國家曾經出現過人員安全受到威脅或者發生傷亡的事件。
在法律法規和制度風險方面,李毅中表示,由于各國的法律規定很不一樣,企業到海外投資需要熟悉東道國的相關法律,關注東道國相關政策的變化。此外,“雖然是出于保護本土行業的目的,但美國就專門設立了海外投資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對跨國投資進行審查,我國的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均被或者曾被拒之門外。”李毅中舉例稱。
項目投資風險也是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特別警惕的。在項目融資中往往存在著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匯率和利率的風險,企業需要對海外目標企業、目標項目、目標資產做周到細致的可行性研究,注重權益、債務債權、經營管理、市場,社會環境等情況。李毅中特別強調,當前單一的融資方式不僅加重了企業的財務負擔,而且會帶來一些財務風險。“目前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和投資項目主要還是自有資金,或者是銀行的貸款。至于在國際上發股和換股等方式還很少利用,這是局限性所在”。
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說,社會責任問題、環境問題、合規反腐問題等,這些“非傳統風險”也要非常警惕。
專家表示,面對來自各方的多重風險,國內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風險防范能力亟待加強。李毅中認為,國家層面的相關規劃缺位也會造成企業對外投資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他建議制定“走出去”戰略規劃,以及主要行業的專項規劃。此外,應盡快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海外并購投資項目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海外投資管理的法制化、規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