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總部已經叫停了油田上報的6000萬噸/年油氣產量生產計劃,明確指出先不要吹噓6000萬,守好每年5000萬噸是關鍵。”9月4日有長慶油田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
在此次中石油反腐風暴中,王道富、冉新權兩任長慶油田總經理均遭到調查。據了解,在冉新權治下,長慶油田連年高產,2012年已超越大慶油田成為中國油氣產量最高的油田。
然而,對冉新權的舉報信也最多——除用人問題及利益輸送外,更大的問題是其為達到高產目的,不計成本地擴張,這不但損害了中石油股東的利益,對當地自然環境更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達到每年油氣產量5000萬噸,長慶一直維持大量低產井的開采,甚至有采油廠管理著1萬余口油井的開采。”有當地環保人士斥責道:“這不但在新疆等地油田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大慶、勝利等老油田中也是罕見的,更何況在本已貧瘠的黃土高原。”
長慶油田輝煌背后
據悉,此次年產6000萬噸油氣當量的計劃是長慶油田2013年后才擬定的新計劃,它期望通過進一步加密油氣井分布,達到油田產量的增加。
在2012年以前,正是依靠這種大密度油氣井開掘和低效生產,長慶油田油氣總產量連創5年新高。2012年其原油產量超過2230.58萬噸,天然氣產量超過285.44億立方米,油氣總當量超過了4500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油田。
當年9月,長慶油田副總經理李安琪表示,公司已確立“攀峰”計劃,未來將實現年產5750萬噸油氣當量,從而一舉突破當年大慶油田創造的5700萬噸/年的中國油田產量峰值。
隨著2012年產量超4500萬噸,攀峰計劃實現的把握性越來越大。2013年長慶油田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期望能夠油氣生產達到6000萬噸/年——油氣產量增大,意味著油氣井將進一步加密,投資隨之加大,總部下撥的預算也就會進一步提高,相關負責人對財務的自由支配權也能在無形中擴大。
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現有中石油管理機制下,只要能夠達到承諾產量,油田負責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隨意支配采購和項目招標進程,甚至可以為特定投標方“畫圈”設定標的。
然而這種增長的背后,卻難掩長慶油田單井日均產量僅2噸的尷尬,“中石油公開數據顯示,塔里木油田的單井日產量是長慶的幾十倍,即便是大慶油田,也沒聽說過單井日均產量只有2噸的”,上述環保人士說。
更可怕的是,由于黃土高原地表土層稀薄,遍地開井不但會耗費巨大的成本,更會對生態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因此我們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反映,抗議這種破壞式的采掘”。
也許正是這種呼聲起了作用,中石油總部駁回了長慶油田6000萬噸/年的開發計劃,但是8月22日,在中石油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新任總裁汪東進表示,公司將優先發展國內上游開采業務。
“這也許意味著長慶油田的這份計劃只是暫緩執行,我們的抗爭還將繼續。”上述環保人士表示。
破壞性開采受指責
高成本開采是任何石油公司都不愿面對的,但是中石油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往上沖——在它們背后,是中國成品油消費市場的高速增長。
2013年1月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超過2.5億噸,同比增長3.3%,而當期國內原油產量不到2.05億噸,同比增長不足1.6%,為了滿足國內需求,當年進口原油達到了2.71億噸。
“面對這些數字,有保供責任的中石油壓力很大。”此前一位中石油領導表示。
他透露,自1960年代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一批特大型油田后,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即陷入低谷。1990年后更是沒有大的發現,“而此時,大慶、勝利等卻都進入了開采的成熟期,再提高產量已是不可能,能保持長期穩產都十分困難”。
2007年,中石油冀東油田宣布,在渤海灣發現了規模儲量達10億噸的南堡油田——這是1990年代以來中國新發現儲量最大的油田。
然而當時一位退居二線的石油央企高管就表示質疑:“渤海灣地質構造復雜,很多地塊就像雜碎的碗上又被踏上了一只腳。這種構造下,發現整裝大油田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幾年過去后,南堡油田成為業內丑聞。
因此,長慶油田被寄予厚望,汪東進也表示,相比每桶100美元的進口高油價,國內高成本采油還是有利潤的——意味著即便在暴利稅等高稅負下,中石油的采油成本仍可低于100美元/桶。
但有在石油業內工作40年的老專家就發表了不同意見,中石油的這種高成本開采絕不僅僅是為了國內保供責任,更多可能是“員工就業”、“地方GDP要求”、“官員政績”等,甚至可能是“為利益輸送的便利”。
他指出,哪怕長慶油田每年原油產量提高1000萬噸,也不會完全緩解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提高的現實;而每年中國多進口1000萬噸原油,甚至2000萬-3000萬噸,“只要提前與相關產油國和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并逐步增加進口量”,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不會很大,甚至不會影響現有國際石油市場供需格局。
對此說法,多位從事石油進出口業務的民營業者均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