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聯想控股公司董事長柳傳志在“無錫·聯想之星創業大講堂”上演講。資料照片 |
“聯想之星”是聯想控股旗下的專業孵化投資機構,在國內首創了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開放平臺的“三位一體”科技創業孵化模式。創立5年來,“聯想之星”一直致力于發現和培養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憑借不斷豐富的產業與社會資源,為科技創業企業打造良性的創業生態圈,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實現高科技產業規模化。
高學歷、海歸人才、科學家、技術創新者……這一系列的頭銜在“聯想之星”學員中比比皆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從實驗室中走出來的技術創業者,他們目標明確,相信創業能改變人生。雖然創業道路艱辛,但是有了“聯想之星”的陪伴,他們中許多人的創業路不再孤獨。
聯想式創業培訓:實戰 實戰 實戰
8月14日,歷時4天的“即客出發‘聯想之星’創業戈壁行”完美結束。盡管很多人都是腳帶血泡,耳窩灌沙,一身泥濘,但他們穿越終點后的燦爛笑容,激昂聲音,無不令人動容。“一路走來,發現戈壁徒步與科技創業有太多異曲同工之妙。”很多參與者這樣感悟道。
在整個活動的4天3夜里,近2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創業者聚集在甘肅敦煌附近的茫茫戈壁中,徒步穿越108公里,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聯想之星”成立五周年致敬。
8月10日至14日,來自廣東的丁根芳帶領他的團隊在西北戈壁中徒步穿越了108公里。
“我認為這次戈壁行走相當于一次實踐的模擬創業的過程。”丁根芳說,“聯想之星”培訓課程,跟一般的MBA及其他商學院不一樣,它是聯想29年的經營實踐和10多年的投資實踐的經驗沉淀。一年的培訓時間,“聯想之星”能非常系統地把學員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統統過濾一遍,強調實戰性。
拿戈壁之行來說,行走開始后,丁根芳認識到,自己幾乎沒有做太多準備工作就來到了戈壁灘,而且面對的是一個臨時組建的新團隊。第一天,他們制訂的目標很簡單,大家想的不是拿冠軍,而是所有成員全程不坐車就能走完整個路程。
第一天行走結束后,他們12個人雖然拿了7塊金牌(規定時間達到),但是隊員中有人老毛病復發了,膝蓋也出問題了,第二天繼續這樣走肯定會落后,這個時候丁根芳就用“聯想之星”培訓中所學的“復盤”方法,去分析團隊的特點,總結第一天的成果,制定今后幾天的行走戰略。
第二天對新的問題繼續復盤,到第三天,丁根芳已總結了很多戈壁徒步的技巧,最終,他的個人成績比“金牌”規定的到達時間提前了1個小時40分鐘,整個團隊也拿到多項大獎。
在丁根芳看來,這次戈壁之行猶如他的創業經歷,成功主要在于他的復盤式的總結,他從梳理最初的目標開始,一路刨根問底,探究結果與目標之間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時總結經驗和體會,并得出結論,再運用到下一個步驟。
2012年走進“聯想之星”的丁根芳,目前擔任廣州酷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學期間,還是合肥工業大學大四給排水工程專業學生的他嘗試做了一個“給排水”的行業網站。那時的丁根芳,就像一位驕傲的工程師,相信一切新技術的力量。
2003年底,網易創始人丁磊來合肥工業大學做校園招聘,丁根芳在樓道里截住他,一定要他看看自己做的網站。丁磊聽他介紹了5分鐘,又專門找一間辦公室談了15分鐘。
丁磊對他說:你是一輛法拉力,以前你是在鄉村小道上跑,何不到網易這條高速公路上試試?于是,丁根芳“驕傲”地帶著自己的網站加盟,成為網易最年輕的總監。
可是到2007年,“內心不安分”的丁根芳放棄高薪和期權,不顧丁磊的勸勉,開始了人生第二次創業。然而從創業第一天起,丁根芳經歷了連續20個月的虧損,這徹底擊潰了他前十年的“得意”。
在絕望中,丁根芳領悟到,創業的本質不是為了驕傲地自我欣賞或者意氣用事,而是實實在在的利潤和客戶需求。
從專業的行業B2B平臺,到販賣車載電子產品的B2C貿易,驕傲的工程師搖身變成了務實的創業者。絕望后的頓悟立刻神奇般地見效,丁根芳的公司第二個月就盈利了。
2011年10月底,實現了原始積累的丁根芳又開始向著當初的夢想進發。“很多人問我現在為什么要跨界做旅游,因為我喜歡互聯網,也喜歡旅游,把這兩個東西結合起來,就是現在的‘要出發’精品旅游網站。”丁根芳說。
自2012年參加“聯想之星”培訓特訓班后,丁根芳認為他的管理方法有了徹底改變。“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變化大,我把聯想總結出來的各種管理方法論運用到企業中,讓企業持續穩定、系統、長遠地發展。”
也是從那時起,丁根芳不再追求短時的收益,他把“復盤”方法廣泛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公司開發的每個景區都要進行復盤,旅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公司會針對哪個時間切入、與哪些酒店合作、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在哪里、與最初定的目標有哪些差異等等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并形成報告,再重新運用到下一個景區的開發。”
對于復盤,聯想控股的創始人柳傳志常說:“一件事情做完以后,不管做成功了,或者沒做成功,我們都要把整個過程梳理一遍,預先怎么定的、中間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做不到,這樣,下次再做,這次的經驗教訓就吸取了。”
復盤的過程有四個步驟:第一,回顧目標,當初的目的是什么;第二,對照當初的目標回顧過程、評估結果;第三,刨根問底分析原因;第四,總結經驗和反思。目前,復盤在聯想內部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和習慣,復盤也是聯想CEO和團隊提升能力的重要工具。
現在,丁根芳對自己企業的發展狀況感到興奮。2011年7月和2012年年底,由于業績的穩步快速增長,創新工場對“要出發”網站進行了先后兩輪投資。“‘要出發’今年7月銷售額達到789萬元,8月份預計能超過千萬元,而在一年前網站的月收入不過幾十萬元。”丁根芳說。
團隊建設:創業中發現“另一個我”
創業者從來不缺少激情,也不缺少天賦,“聯想之星”“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的創業真經,不僅吸引了許多初創企業,也讓眾多進入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家投身其中,發現“另一個我”,由此加速實現自我突破與轉變。
廣州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尹育航1978年考進大學,選擇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接著繼續讀研、進研究所、出國留學讀MBA,回國進佛陶集團做廠長、做總經理人生之路非常順利。
可是,尹育航并沒有安于現狀。2000年他放棄國有企業總經理的職務,與朋友一起下海創業,“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沒有太大的夢想,只想在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中做事業,改變自己的人生。”多年來,尹育航一直專注于超硬材料制品的研究和開發,奔朗現已發展成為中國超硬材料制品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
“2010年,我報名參加‘聯想之星’第三期培訓時,公司發展還比較成功,我的目標并不在于吸引投資,而在于借助聯想20多年的實戰經驗,實現自己的轉變與突破。”尹育航說。正如他在戈壁徒步中領悟到的,“當企業已經進入四平八穩的發展時期,很容易產生惰性,人也是這樣。戈壁徒步提醒我,自己依然在路上,要保持追求夢想的狀態。”
尹育航認為,“聯想之星”總結出來的“復盤”“團隊建設”“入模子”“跳出畫面看畫面”等各種方法論,對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是我個人的改變,然后去影響公司的整個團隊,之后企業才會產生后發式的巨大變化。”
“2010年以前,我作為企業管理者始終都是自己沖到最前面,自己說了算,不會凝聚大家的力量,企業小的時候可能影響不大,可企業做大了后,發現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那時,我并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尹育航說,上完“團隊建設”方法論的課程后,他立刻認識到需要重新整合公司團隊。“當時,我重新審定公司團隊的格局,并進行了新老更替,把權力放手給具體的合作伙伴與公司員工,當然也是把責任與實現個人價值聯系在一起,徹底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培訓班畢業后,無論面對的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公司,還是新的團隊,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這個方法論,如這次戈壁之行,我們的團隊‘夢想隊’也很好地運用了這個方法論。”
“戈壁徒步之行跟做企業一樣,首先要定好戰略、帶隊伍、建班子,大家作為一個團隊的成員,都愿意為這個團隊做出自己的貢獻。”尹育航表示,在戈壁的這4天當中,他們團隊一共16名,大家相互都不認識,怎么“帶隊伍”很關鍵,由此,他們選出一名隊長,兩名副隊長,然后根據隊友的特長,找出才子才女來選口號,編隊歌,以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并制定明確的目標——取得“金牌團隊獎”。最終,戈壁徒步之行頒發的大獎項中,他們團隊一個也沒落下。
“聯想之星”創業戈壁行結束后,柳傳志總結,團隊的作用是極大的,大家互相鼓勵,互相體貼,領頭人對整個戰略有所安排。當然,在團隊中,光有“群膽”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孤膽”,因為你們是創業者,在企業遇到極大困難的時候,就需要你出來扛,你頂得住團隊就頂得住。
從尹育航2010年參加“聯想之星”特訓班,到2012年這3年時間,公司銷售收入從4億元增加到6億元,增長了50%,再次實現飛躍。“目前,公司完全實現了由我的‘獨舞’到全體員工的‘群舞’的轉換,以后我還要慢慢‘隱身’。”尹育航表示,但無論如何,公司都需要一個“核心人員”,也就是企業CEO。
尹育航認為,技術出身的創業者有許多個人局限性,管理企業方面往往是短板。“其實‘聯想之星’的培訓,就是把科學家培養成企業家,學會用團隊來彌補個人的不足,我相信許多學員畢業后,通過具體的實踐,成為一位帶隊伍的企業CEO是沒問題的。”
聯想之星:破解中國科學家創業難題
2008年,聯想控股公司董事長柳傳志大膽提出一個創新項目:扶持高科技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科學家,使之向科技創業者和企業家轉型。“聯想之星”的起步就是專門培訓有志于創業的科學家,或者已經下海正在辦企業的科技型企業家,用聯想20多年的實戰和10多年的投資經驗,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
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唐旭東表示,國內科技人員創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幾方面的大障礙:一是機制體制的問題,國家一直鼓勵科技創業,鼓勵科技成果轉化,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會有一些機制和其他因素阻礙;二是觀念上的問題,很多科技人員認為創辦企業不如自己在研究室里從事研究駕輕就熟,在創業上存有顧慮;三是創辦企業與從事科學研究有不同的規律,科學家所熟悉的技術環節只是創辦企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但不是企業發展的全部,這是很多科學家所忽略的。
唐旭東說,“聯想之星”的創辦主要是針對第二和第三點來突破,為科學家創業在觀念轉變和能力提高上提供一些支持。
“聯想之星”常務副總裁陸剛分析,科研團隊管理往往以松散型為主,因為要激發個人創造和探索未知的靈感,而企業團隊管理則更多強調執行力,因為要在競爭中取勝;科學家常常因為自己在技術上的優勢而認為創業很簡單,不愿放下身段去主動迎合市場的需求,或參與團隊協作。這些是科研與創業完全不同的地方,往往會被忽略。
陸剛表示,首先科學家創業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看清自己的發展到底適合科研之路,還是創業之路,適合在創業團隊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是CEO還是技術總監。聯想可以在技巧、方法層面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在創業的漫長過程中,盡快發現“一個真實的自我”,以此篩選出適合創業的科學家,經過培訓,令其真正站在企業家的位置去管理企業。
今天“聯想之星”的成果來之不易。就像這些不斷奔跑的創業者一樣,“聯想之星”發展的本身也是一個創業的過程,而且其艱難程度一點也不亞于它的任何一位學員的經歷。
5年前,在聯想控股的會議室,柳傳志與幾名“聯想之星”的現任骨干一起討論是否可以通過一種形式幫助中國的科技創業者,幫助中國的科技產業化。“那次討論會我記得很清楚,有很多的疑問,有很多不清晰,但在走出會議室的時候,所有人在心中作出了選擇,我們要做‘聯想之星’。”“聯想之星”副總經理周自強說。
2008年7月14日,柳傳志給“聯想之星”一期班下了定義: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然而就像戈壁行走一樣,出發時的希望和歡欣馬上就被各種痛苦替代。2008年到2009年,“聯想之星”全部由兼職人員組成一個臨時項目組,2009年進了一批專職人員,但是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選擇,團隊的目標沒有統一,“聯想之星”在那個時候經歷了巨大的動蕩。
從2009年初以后的一年時間里,“聯想之星”的成員由十幾人銳減到4人,而同時面臨著三期的招生,2010年還要做千人規模以上的大講堂,并需要啟動天使投資。
周自強說,壓力面前,大家沒有放棄,而是重新去討論當初的選擇,重新做了一些調整,2010年,“聯想之星”孵化器投資部成立,明確了目標,也看到了未來路上的艱難險阻。
目前,經過5年發展,“聯想之星”從一個幾個人的項目組,發展成為聯想控股的成員企業,形成一套培訓+投資+平臺的模式,擁有4億元的天使基金,其投資涵蓋TMT、先進制造和醫療健康三大主題,有數十個行業的投資范圍。
與一般培訓機構不同的是,“聯想之星”的培訓課程是聯想29年的企業管理和10多年的投資服務實踐。以柳傳志為首,20多位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高管和成功創業者親自編寫教案并授課。目前,“聯想之星”已培訓了五期學員。
“‘聯想之星’的課這5年一直在變,到第六期課程還會有變化。我們自己做投資,自己做培訓,我們和學員交流,得到很多反饋,所以課程都在不斷地調整。”周自強說。
與一般天使投資業務模式不同的是,“聯想之星”是專注于種子期科技企業的“天使”,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并深度孵化,從事和人兩方面提升企業價值。目前,已經有不少學員的企業得到社會投資的關注。
另外,“聯想之星”的“開放平臺”扎根于特訓班各期學員,并對接各種社會資源,幫助科技初創企業搭建人脈網絡,提供持續和全方位的支持。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培訓班的學員也在慢慢幫助“聯想之星”創建出一個生態化的創業圈子。“學員們有各個領域的技術專家,他們在技術發展方面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專業度,有助于‘聯想之星’判斷項目。”周自強認為。
同時,“聯想之星”通過投資,也引入外部的專家,他們接觸并積累了很多社會資源,包括創新工場、亞杰商會、正和島等等,這些資源能為創業者提供一些“聯想之星”不能提供的幫助。
在周自強看來,108公里的戈壁行走就是“聯想之星”過去5年一路走來最好的精神詮釋。“對于做企業的人來講,一旦踏上了這條路,就將一直走下去,我們將永遠走在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上,并將永遠無怨無悔,因為創業是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