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在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后,一個月就得到了批準成立,可謂雷厲風行。新建的自貿區將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使這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現一個如香港般的自由港。雖然目前自貿區的籌備工作及時間表還未正式確定,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逐步實施、中國經濟轉型加速,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已經如開弓之箭。
自貿區建設不但會帶動更多的高端制造、加工、貿易、倉儲物流企業落戶于此,也會使附近的房地產板塊受益,貿易的便利化將使上海成為更具競爭力的貿易中心。自貿區建立的更大意義是將助推中國的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一種全球結算貨幣。目前中國的跨境貿易結算正在由基于美元的結算向基于人民幣的結算方式過渡。2012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2.94萬億元人民幣,較上年的2.08萬億元增長41.3%,是2009年試點初期36億元的近817倍。
人民幣國際化道路可謂邁開了第一步,中國越來越重要的國際經濟地位是人民幣被貿易伙伴廣泛認可的重要因素。繼香港和倫敦成為亞洲及歐洲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后,法國也計劃在巴黎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可見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前景廣闊。但由于我國實行資本項目管制,人民幣流通受到了極大限制,要使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則需要仰賴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的增加,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而最終人民幣國際化能否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一種,則取決于人民幣能否實現自由兌換。將自貿區作為開放資本項目管制的試驗田,無疑是對于放開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有益嘗試。
在自貿區內開放資本項目管制后,資金在自貿區內與境外可以毫無限制地流轉,自貿區將成為真正的離岸貨幣市場。據悉,上海自貿區將逐步允許海外企業參與國內金融市場交易,這意味著后期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資金將越來越充裕,而人民幣在自貿區內的可自由兌換,意味著外資可以更為順暢地兌換成人民幣以投資中國股市。中國的經濟如果能夠順利轉型,將持續吸引資金的流入,這將為中國股市帶來巨大利好,也會使國內投資者與國際投資者的博弈更加激烈。
(作者單位:易貿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