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國]外媒認為中國經濟不斷出現“企穩佳兆”
|
|
|
2013-08-22 作者:辛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9日發布了一系列經濟數據,外媒對中國7月經濟數據持續保持高度關注,認為中國經濟不斷釋出積極信號,在多月連續放緩之后出現“企穩佳兆”。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發表題為《中國經濟不斷增加的穩定性緩解了對新刺激的需要》的文章,該文認為:隨著工業產出和零售不斷增長,同時通貨膨脹受到控制,有數據顯示,中國正在回到經濟年增速7.5%的軌道。 由于一系列官方數據顯示經濟活動進一步穩定,投資者預計,中國經濟對新的政策性刺激的需求減少。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出口導向的工廠部門以今年來的最快速度增長。7月工業產出同比增長9.7%,而6月工業產出同比增長8.9%。今年1-7月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這鞏固了國內經濟活動。 通貨膨脹也保持遏制狀態,上月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7%,低于分析家預期。 零售增長依然保持在兩位數,比去年同期增長13.2%,這意味著消費者開支比較穩定。 蘇格蘭皇家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高路易表示:“7月份的數據確證了我們的看法,即中國政府不會被迫采取大規模行動來刺激短期增長!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對于信貸緊縮具有適應力,并且已經穩定下來”。 總體來說,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找到它所需的軌道以達到政府7.5%的年增長目標。這還意味著,通貨膨脹水平下降,從而為政府提供經濟所需的政策支持賦予了空間。 美國銀行美林金融管理部經濟學家陸挺建議,如果需要助推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可以考慮支持社會保障性住房、鐵路、環境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以及IT等領域的投資。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的報道題為《中國經濟再現企穩跡象》,摘要如下: 在美國經濟穩步改善和歐洲經濟逐漸擺脫衰退之際,連續放緩六個月之久的中國經濟也出現企穩佳兆,這將提振全球經濟增長前景。 中國8月8日公布的7月份貿易數據表明,海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強于預期,使制造業這架中國經濟的關鍵引擎繼續轟鳴。同樣重要的是進口的超預期增長,進口飆升意味著中國內需正在增強。 先于貿易數據在上周發布的制造業調查也顯示中國7月份制造業活動溫和擴張。 從近期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可能已在第二季度觸底,因此外界猜測,今年余下的幾個月中國經濟將穩步擴張。這將有助于中國經濟今年實現7.5%的政府目標。 匯豐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中國總算傳來好消息。美銀美林經濟學家也在報告中說,7月份貿易數據為中國經濟前景改善的論斷提供了佐證。 中國經濟數據在公布之初鼓舞了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高度敏感的澳元兌美元上漲,銅價格也上揚。 經濟學家表示,現在斷言中國經濟最糟糕的日子已經結束為時尚早。側重于中小企業的其他制造業指標仍顯示7月份制造業情況惡化。 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7月份數據當然是積極的,它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暫時企穩,但它不會改變中期前景。他說,現在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那種大規模刺激政策沒有再出現,但中國政府還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促成了經濟的企穩。 路透社報道題為《中國通脹溫和調結構還將延續 政策面難有大動作》,文章指出: 中國7月CPI漲幅溫和,PPI環比降幅收窄也進一步傳遞經濟底部企穩信號。未來通脹預計將在可控范圍內繼續溫和上行,政策寬松方面難有大的期待,調結構還會延續。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薛鶴翔評論說,“CPI波瀾不驚,尚未入政策法眼!闭猩套C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謝亞軒也表示,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已經不再提“控通脹”,表明對通脹的擔憂有所減輕。 謝亞軒認為,PPI環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如鐵礦石和原油價格小幅回升,以及政府穩增長舉措帶動企業預期改善、補庫存行為有所回暖。 中國政府近月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已經成功穩住市場預期,這從官方制造業PMI逆季節小幅回升、以及7月進出口同比雙雙轉為正增長即可看出。 分析師預計,未來中國經濟將持續在低位運行,通脹溫和則為政府大力調結構提供空間。在經濟慢慢企穩之際,政策面恐怕難有大的作為,領導層料將延續既定步調、謹慎推進改革。 安信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尤宏業表示,“短期來看,目前的經濟形勢已經轉向樂觀了,起點也許就是7月中上旬! 幾個月前還有一些金融媒體堅持認為中國年度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但現在可以說這個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都將超過8%,而西方發達國家仍未找到擺脫危機的辦法。 隨著中國在多個大陸迅速拓展經貿合作關系,可以預言幾年內,中國將與俄羅斯、印度、南非和巴西等重要新興經濟體一道,開啟終結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單極霸權的進程。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