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公布了2013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明確提出要建設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及公共基礎數據庫。與此同時,以長虹為代表的家電企業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掀起一場家庭互聯網革命。當前這股智能化浪潮將帶來怎樣的沖擊與影響?《經濟參考報》采訪了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先生。
智能化設備被全面“人化”
《經濟參考報》:從國家大力推廣試點“智慧城市”,到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紛紛發布智能戰略,這似乎都預示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你怎么看待這股智能化浪潮?
羅清啟:我個人認為,當前的智能化浪潮將引發一場從“人為物役”到“物為人役”的革命,“物為人役”將是智能時代的重要特點。
在此前的非智能時代,人其實是處于一種被設備控制的狀態,而到了智能時代,智能化的設備被全面“人化”了,它可以感知、讀懂人的需求,也可以與其他智能設備“通話”,這些設備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智能網絡,任何設備及其構成的網絡都能通過獨特的方式與人交流,這導致人與物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讓設備成為人的一部分。
沒有“云”的企業將被邊緣化
《經濟參考報》:設備的智能化將給人們生活帶來顛覆性變化,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經營邏輯。針對此,企業應該如何布局?
羅清啟: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普及,消費電子產業將進入前所未有的互聯、互通、互控階段,隨之而來的則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的云平臺的興起。
智能時代對企業的要求就是必須建立起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云平臺,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云數據,通過各種終端從消費者那里收集的數據,另一部分是云內容,可以根據數據分析為消費者提供持續的內容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云+端”成為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發展的新方向,需要企業打造出一種全新的產業生態。對企業來說,如果不能在以數據和內容為載體的云平臺上快速布局,企業的原有競爭優勢將被快速蠶食。
設備“智商”取決于三大變量
《經濟參考報》:在智能時代,所有的終端設備在快速的“人化”,這些設備本身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給企業提出的挑戰是什么?
羅清啟:智能時代,芯片、軟件、傳感器是三個最重要的底層變量。
首先,智能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被“人化”了的設備。設備“人化”的關鍵就是要給它裝上大腦,也就是芯片,智能化浪潮勢必將帶來智能芯片的激增。
同時,智能設備最大的特點是能夠與人進行溝通,軟件界面則成為消費者獲取內容的最重要的窗口,操作便捷、設計新穎、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好的使用體驗的界面是企業在智能時代勝出的一大關鍵因素。
此外,設備感知、收集信息需要借助于傳感器,它可以記錄人的使用習慣、愛好以及外界的溫度、濕度等,這是形成大數據的基礎,也是提供云服務的基礎。
從本質上來看,智能時代競爭的核心是用戶體驗的競爭,誰能夠整合芯片、軟件、傳感器和云服務等后臺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誰就能重塑智能時代競爭格局。
亟須培育“無邊界”的生態系統
《經濟參考報》:當前以長虹為代表的家電制造業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就“家庭互聯網”展開了爭論,這兩類企業在未來產業發展中將扮演什么角色?
羅清啟:智能化的本質是讓機器為人服務,讓用戶獲取更優質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里和長虹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我個人認為,未來智能化的競爭是無邊界的,同時企業的資源邊界也是無邊界的。
無論是家電制造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都不可能單獨跑贏智能時代,必須搭建共享、共創、共贏的開放平臺。這就需要不同領域的企業發揮各自優勢,以競合方式共同探索智能時代商業模式。
中國企業或引領全球智能化浪潮
《經濟參考報》:在智能時代,似乎全球的企業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對中國企業來說,將面對什么樣機會?
羅清啟: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是沿著電子時代、網絡時代、智能時代的軌跡向前發展的。
電子時代的代表是日韓企業,這個時代也可以稱之為設備時代,涵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電子設備開始大量出現,比如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等,滿足了人的基本需要。
網絡時代的代表是歐美企業,這是一個設備網絡化的時代,所有的終端都與互聯網連接,讓設備從上一個時代的“單獨工作”到這個時代“聯網工作”,把設備推到一個平臺上去,借助這個平臺,設備可以更靈活地為人所用。
在電子時代和網絡時代,中國企業快速跟進海外企業,而到了智能時代,中國企業有可能實現對歐美日韓企業的超越。
首先,中國龐大的人口及市場規模將催生巨大的應用市場,智能時代將形成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龐大生態圈,數以萬計的開發者提供豐富的各種應用,這些程序搭載不同的“列車”如電視、手機、冰箱、空調等呈現在用戶面前。第二個方面,在國家“寬帶中國”戰略及智慧城市等政策的戰略引導下,像長虹、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已經率先發力,有能力完成智能時代的產業布局,尤其是家電企業本身在全球各地鋪了最大規模的終端設備,下一步就是讓設備上網并提供云服務,對中國企業來講,今后如何搭建云服務將是關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