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企業司綜合處原處長陳柱兵,因利用國家專項資金管理權巧取高額回扣在京受審。此案一出引發眾多博友關注和議論。
博友們表示,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扶助特定行業發展初衷很好,但管理不透明卻滋生潛規則亂象,這不但浪費了國家資金,還破壞了市場競爭環境,甚至影響產業發展。
專項資金漏洞頻現
專項資金審批漏洞并非只此一案,最近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也因此被查處。
博友“秦時明月”說:“李的落馬與廣東財政每年投入4.5億元設立LED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所導致的黑幕有關。當地很多LED企業不務正業,一門心思拿補助!
近年來,更多典型案例發生在光伏行業。博友“歷歷在目”說,在光伏行業,過于豐裕的政府補貼對很多企業起到誤導作用,企業不是鉚足勁爭奪市場、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售價,而是想方設法討好政府,盲目擴大投入,以進入補貼名單,最終導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頻發。
博友“你也不想這樣”稱:“巨額補助都被關系戶拿走了,其中有一些拿到補助的甚至是空殼企業,而有些企業還不知道補助政策的存在!薄
博友“左左”表示,“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的初衷很好,但經被念歪了,手握大量資金的財政管理者可自由裁量,讓財政資金審批成為了權力尋租的沃土,不但浪費國家資金,還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傷及的是民財,腐敗的是官員,誤導的是企業,助長的是不良風氣”。
“潛規則”何以盛行?
多數博友表示,專項資金的設立、管理和使用的不夠透明,同時在操作上缺少剛性約束機制,這是形成回扣“潛規則”的主要原因。
博友“磨磨唧唧”表示,最讓人吃驚的是專項資金的回扣比例,要想辦成,至少把20%作為回扣行賄主管官員,更有甚者回扣比例達到40%。
博友“紙煙花”說:“當審批無據可依時,資金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權就被放大,腐敗空間也隨之出現。”
博友“大鵬”稱,企業能否獲得專項資金,與審批部門的“關系”成為重要因素,甚至有專門的掮客公司從中牽線搭橋,然后從補助資金中分成獲利。
博友“丫.丫”認為:“‘潛規則’盛行,不僅說明主管官員太貪婪,同時也說明有關部門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監督不到位。權力過大、制度不全、監管缺失,必然滋生腐敗”。
堵住“漏洞”還須加強監管
博友們指出,財政專項資金要做到物盡其用,需要加強監管,增強財政專項資金審批撥發的透明度,“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
博友“豆豆”說:“專項資金撥付不能依據管理者的主觀判斷,而要由規范的程序來分配,程序是公平、公正的前提!
博友“弱水三千”提出:“對獲得財政專項資金的企業和資金使用狀況要進行公示,使公眾能夠監督資金的使用,同時,還要通過立法,增加轉移支付制度的透明度,建立和強化問責制,覆蓋資金內容、依據、用途和監督,這樣才能堵住專項資金的審批漏洞!
博友“豆豆”認為:“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是發展趨勢,要逐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才能扶持企業。”
敬請關注經濟參考報法人微博,參與微話題討論,@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