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間召開的首屆內蒙古年度經濟論壇上,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利好因素仍將長期存在,中國經濟還能保持30年以上的相對高速增長。
本屆論壇于8月10日至11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以“發現與預見:綠色理念下的經濟增長之道”為主題,百余位政、商、學等各界代表在論壇上圍繞經濟、生態、城市等主題展開了討論。
利好因素長期存在 人均GDP30年內翻兩番
論壇上,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黃有光說,中國人均GDP水平還相對較低,趕超發達國家空間還很大。“如果不發生突變事件,中國經濟還將繼續增長幾十年,速度也許是7%,也許是5%。”
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中國經濟平均增速接近10%,創造了經濟史上著名的“中國奇跡”。黃有光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后解除了原有的發展桎梏,為港澳臺和海外華人企業家、投資者以及經管科技學術人員提供了發展舞臺,同時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也大致成功。他說:“這些利好因素還將長期存在,是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動力。”
黃有光預計,至2023年中國人均GDP將翻一番,達到11000美元左右,接近目前12000美元的世界人均高收入水平。到2042年,這一數字將進而增長至25000美元,約為2012年美國水平的一半。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按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要到70%后增速才會相對平穩。目前中國真實城鎮化率不到38%,按此前每年增長1%計算,中國經濟還將高速或次高速發展30多年。賈康說:“這期間必然伴隨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等過程。這也是一個需求釋放的過程,而且還遠遠沒有完成。”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單純GDP數字以外的東西,包括環境、公平、教育等。
黃有光說,環境品質快速變壞、收入和財富的分配越來越不平均、權力的濫用與勾結、過分依賴行政管理等傾向,都將是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據介紹,目前中國環保部門收到的環境投訴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事件每年29%的速度上升。中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5,超過0.4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線”。上海市均GDP是貴州省的10倍,城鄉收入差距長期穩定在3:1左右……
賈康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有3億人口到城市常住,但其中只有1億人得到了和城市人一樣的待遇,其他2億人雖然常住城市但是沒有市民化。他說:“今后還有約4億人要進入城鎮,這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中國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們要警惕調入中等收入陷阱。”
賈康說,曾有學者對100個經濟體進行過梳理研究,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經濟體的國民收入進入中等水平時就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他說:“我們現在正處于這樣的階段。如何處理環境、人際關系、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都將左右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四個關鍵詞解決“質量”問題
“經濟增長不等同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要求有更高的質量。”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于鴻君說,兩輛車相互剮蹭,也能帶來就業機會并提升GDP,但是給社會帶來的福利等于零,這樣的GDP增長毫無意義。
與會專家普遍對于鴻君的“質量說”表示贊同,并對中國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關鍵詞一:環境。于鴻君倡導,使用綠色GDP作為國民經濟的衡量標準,增強人們的幸福感。黃有光說,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們生活快樂,但越來越多的污染讓人們在GDP高增長的同時感到不幸福,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關鍵詞二:公平。黃有光說,中國應繼續更深入的經濟改革和與之配套的制度改革,使輿論的力量得以加強,緩解當前分配不公、權力濫用、權錢勾結等重大的問題。他說:“否則,就連維持現狀都是問題。”
關鍵詞三:教育。黃有光提出,現在的教育制度導致學生死讀書,喪失創造性,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需要加大科技與教育的投資,并進行必要的教育制度改革,使中國在科技上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說:“建議廢除現有的高考制度,取而代之,以智力測驗的成績進名校。”
關鍵詞四:創新。賈康說,在現階段要注重通過改革和創新,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和升級。尤其是創新金融機制,實現金融產品多樣化,并通過投資拉動提升實體經濟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