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遭受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少雨天氣,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10省(市)平均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高溫覆蓋范圍與2003年6月30日至8月11日的持續高溫天氣過程大致相當。近期高溫干旱天氣的直接成因是什么?未來高溫干旱狀況會不會緩解?
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中國氣象局專家指出,近期南方高溫天氣有以下特點:一是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10省(市)平均高溫日數達20.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50個觀測站連續高溫日數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二是高溫影響范圍廣。高溫天氣覆蓋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的19個省(區、市),其中8月6日影響面積最大,達130萬平方公里,7億人受到高溫天氣影響;三是高溫強度大,極端性突出。197個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40℃,98個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四是溫高雨少疊加,部分地區旱情發展迅速。貴州大部、湖南大部、浙江大部、湖北東南部、江西的西部和東部、安徽東南部等地出現中度到重度氣象干旱。
針對這場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專家分析稱,其覆蓋范圍與2003年6月30日至8月11日的持續高溫天氣過程大致相當。不同的是,2003年華南地區高溫日數比今年偏多;而今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長期盤踞在江淮、江南一帶,因此江南西部和東北部、江漢、江淮、黃淮及西南地區東北部等地高溫日數較2003年偏多。
副熱帶高壓持續控制南方大部地區
氣象專家指出,近期高溫干旱天氣的直接成因,是副熱帶高壓持續控制南方大部地區。副熱帶高壓是位于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是夏季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的西部是強烈的下沉運動區,它所控制地區會出現持續性的晴熱天氣。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持續控制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其位置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北、偏強,造成持續高溫。
專家還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北半球及我國近期出現極端高溫事件的背景因素。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北半球經向型環流增多,緯向型環流減少,這一多一少使得我國夏季熱帶和副熱帶暖空氣更容易滲透到偏北的地區,從而產生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在這樣的大氣候背景下,近期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地也遭受了酷熱高溫。
18日后高溫緩解,干旱仍將持續
截至9日15時,華北中南部至華南北部及內蒙古西部、遼寧西部等中東部地區共計21個省(區、市)出現高溫天氣,高溫覆蓋區域北擴。35℃以上高溫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較8日有所增大,40℃以上高溫(約12萬平方公里)比8日略有縮小。全國有116個觀測站出現今年以來當地最高氣溫,主要分布在江淮及江南;安徽涇縣(41.8℃)、浙江杭州(41.6℃)等9個觀測站氣溫創建站以來最高紀錄。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8月14日之前,貴州、湖南等氣象干旱區基本無降水。8月中旬中后期,貴州西部和南部、湖南南部有陣性降水。8月下旬,隨著副熱帶高壓東撤和南方水汽的輸入,目前的高溫干旱區有階段性降水發生,但難以根本上緩解旱情,干旱仍將持續或發展。
中央氣象臺建議,8月中旬后期高溫有所緩解,但湖南、貴州等地旱情仍將持續或發展,相關部門要繼續做好抗旱工作;江淮、江漢一季稻正值抽穗揚花需水關鍵期,需加強灌溉,降低高溫干旱對一季稻生長的影響。江南和華南各地要抓緊收獲早稻,并適時移栽晚稻;鑒于高溫天氣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各地需繼續做好電力供應和調度、衛生應急以及城市和林區防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