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我們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除了生產環節,我們還能在哪些方面化解產能過剩?如何恢復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用優勝劣汰的機制實現企業的自我更新?能不能用市場的手控制住現在所發生的產能過剩?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的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人民日報社總編室經濟新聞部主編楊義、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做客《央視財經評論》;人民日報與《央視財經評論》推出聯席評論。怎樣化解產能過剩?重點關注政府角色該如何轉變,市場排毒和政府幫扶到底是何種關系?
李毅中: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新項目不要再建了。
這是2010年時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發布會上的呼吁,李毅中強調,淘汰落后產能,拖的越久損失越大。在今年的兩會上,作為政協委員,李毅中列舉了一組產能過剩的數字,粗鋼產量7億噸,產能10億噸,還在建設。有色金屬的鋁開工率74%,水泥開工率也就是73%左右,還有在新建的水泥廠,像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甚至風電設備,光伏電池,多晶硅等等這些行業都是嚴重過剩的,在業界,一般的開工率,利用率75%以下,就可以認為是嚴重過剩,這些行業的開工率都不足75%,特別像多晶硅光伏電池,光伏電池開工率57%,多晶硅是35%。
產能過剩,重復建設使得投資效益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滑,但化解產能過剩意味著一批企業將被關停,后續縮減產能,處置資產,安置人員等都不容易。
李毅中(《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造成的
造成產能過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機制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表現在資源、能源價格的改革沒有到位,資源沒有反應出它的稀缺程度,價格扭曲。還有我們的環境、質量、節能、安全,雖然有市場門檻,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由于追逐GDP,由于投資的盲目沖動,沒有嚴格執行,降低了,甚至放棄了。還有就是地方招商引資中的有些政策沒有邊境,過于優惠了,土地便宜廉價,甚至是白送,還有一些不規則的減免稅,還有包稅等等,由于這些原因就造成了項目投資沒有反應出它的真正成本,引發了投資的盲動與投資的沖動。
我舉個例子,今年上半年,我們粗鋼的產量是3.9億噸,整個行業的盈利狀況很不好,銷售利潤率只有1.78%,這其中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它們是鋼鐵協會的會員,這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生產了3.14億噸的粗鋼,占了產量的80%,但是它的銷售利潤率只有0.13%。整個行業是1.78%,大中型企業是0.13%。再打開看,這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上半年的利潤是22.67億,再打開一看,其中主業,就是鋼鐵主業是虧40個億。靠投資,靠非主營業務,靠副業賺錢,然后把主業的虧損沖掉以后,有點利潤。
電解鋁很能說明問題,鋼鐵業也是這樣,鋼鐵從2004年國家出臺文件,就是對于鋼鐵項目在質量、能耗和資本金的構成等方面做了很多規定,如果達不到這些規定,國家對這個項目不予核批,不予備案。但是統計了一下,從2004年以來新建的鋼鐵項目的數字驚人,六成是不規范的。只有四成是經過合法審批的。那么這樣就說明什么?說明一些政府在執行已經確定的規章制度,市場門檻的時候,沒有認真的執行,放松了監管,說到底還是有單純追逐GDP的導向。
劉戈(《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政府的過分扶持是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是一方面的減免,其實現在還有給的更大方的,比如江西的熔盛重工是著名的造船企業,也是一個產能過剩非常典型的企業,當時在招商引資的時候就給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條件,而且直接給錢,在2010年直接給了8.5億,2011年給了12.5億,去年給了13個億,在2010年上市,它有了8.5億后就變成盈利了,這樣以后就能上市,上市以后,有了融資,然后有了一些訂單,銀行又給了大量的貸款,那么到現在形成了一個大窟窿。也就是說,當時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政府扶持,這么多的注入,可能也就上不了市,也就沒有那么多銀行的支持的貸款,當然可能也就沒有現在這么大的窟窿。
楊義(《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地方政府不能給低端產能雪中送炭 要讓他們自然死亡
對目前的產能過剩問題,我們這么看,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要協調發力。正常情況下,市場的力量肯定是淘汰低端落后產能的,現在就看政府怎么做,中央政府已經明確方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必須與市場的力量相協調,不能保護,更不能袒護低端落后產能,不能給低端產能搞雪中送炭,要讓他們自然死亡。這樣做雖然有陣痛,但絕對值得忍一時之痛,這就好像家里有個小胖子要減肥,爸爸媽媽,親戚朋友,大家一起來幫他克服食物的誘惑,而不能偷偷地塞給他食物。
李毅中(《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要抑制地方政府過分地招商引資而給出的優惠
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首先是要加快像資源稅的改革,讓資源的價格能夠體現它的稀缺程度。資源稅已經醞釀多年了,它是把雙刃劍,那么應該兩利相權取其大,應該創造條件盡快地實行,資源占用費,資源稅都要執行,還有環保稅,還有對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這些產品加收消費稅;另外,要廢止那些不合理的,不規范的減免稅,包稅等等這些不規范的行為,要抑制那些過分的招商引資的優惠,要把住我們質量、節能、物耗、安全生產、技術這些門檻,這樣通過這些改革建立一個好的市場秩序,真正體現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使那些真正落后的產能退出市場。
劉戈(《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中央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之間有矛盾
從中央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來說,互相之間也有矛盾,比如說水泥行業,在十年發了38個文件要降低過剩產能,但執行起來,我們看到的結果是越來越多。鋼鐵也非常的典型,記得前兩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照片,就是湛江市的領導拿到了發改委湛江的鋼鐵項目的批文,在親那個批文。那個照片非常的有意思,那么當時是一個什么背景?就是湛江和廣西的防城港兩個大項目,一個是寶鋼的,一個是武鋼的,那么他們在這個地方建立鋼廠當時有他們的理由,這個地方它靠近出海口,因為你要運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來,那么要建設新型的高端的鋼材基地。當時批這個項目的前提條件是,在廣東省和廣西自治區要降低很多的產能,落后的產能要淘汰掉。但是實際上批了以后,當時在名單上的有一些落后產能是淘汰掉了,但在另外一個地方,或者是在某一個企業的內部,淘汰了甲高爐,又在旁邊建起來一個乙高爐,那么最后新的產能上來了,但是舊的沒淘汰掉,或者是暫時淘汰了,過一段時間市場一好,馬上又開工了。
把增量堵住,一旦形成產能了以后,你讓它再退掉,這就特別難了,那么有人算過,一百萬噸鋼就能夠帶來1.8億元的稅收。如果這個地方已經有了鋼廠,那現在你說置換也好,你說把我關了也好,兼并也好,這都是割心頭肉,這個難度要解決起來就大得多,包括工人的問題,包括稅收的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還有債權債務的問題非常的麻煩,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新增的這些能夠堵住,不要讓它形成下一次再進行清理整頓的爛攤子。
李毅中(《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首先要把源頭堵住 并對存量進行化解
有兩個原則,叫做等量或者減量置換,建大關小,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執行的不到位。比如說加起來淘汰了一千萬噸的小鋼鐵的落后產能,然后我再建一千萬噸的大鋼鐵,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你淘汰了以后騰出了市場,但是往往新的建起來了,小的沒淘汰,或者它略加改造,它改造不是提高質量,而是擴大能力,躲過了這一劫。說到底,還是單純追求GDP的政績觀,激勵一些地方官員在確定項目的時候,就不考慮國家的產業政策了,那么監管部門就放松了監管的要求,兩方面都有責任,促進了盲目的投資、盲目的發展。
化解產能過剩不是個新話題,少說也有十多年了,但為什么形勢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沒有形成共識,認識不一致是根本問題。比如說宏觀看過剩,微觀看還有市場,我們還能賣得出去。或者是外地過剩,我這不過剩,或者別的行業過剩,我這行業不過剩。或者是今天看過剩,現在低迷,明天就不過剩,沒有形成共識。一些地方在確定項目的時候,他老強調我這有條件,有煤,有電,但是市場在哪里?沒有認真的做市場調查,沒有做市場評估,不從全局看問題,不從市場看問題,因此誘發了投資的盲目性,而且越滾越大。
首先,還是要把源頭堵住,已經有的過剩的產能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化解,就很艱難了,問題是不要再出現新的過剩。我再說一個數據,電解鋁2765萬噸的能力,生產的產量不到兩千萬噸,但是現在在建的還有1100萬噸,擬建的還有600萬噸,這樣下去怎么得了?所以當務之急是把源頭堵住。我很贊成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日前發的一個通知,對于在建的和擬建的這些項目立即停止,然后進行清理整頓,那么關鍵就看這個通知能不能落實,能不能得到各地的響應。把這個源頭堵住以后,回過頭來我們對現在已經有的存量過剩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淘汰落后,重組兼并,技術改造,走出去,產業轉移等等,對存量進行化解。
楊義(《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政策的決策轉換需要做到“退”“推”“扶”這三個關鍵字
政策的決策轉換需要做到三個字,第一個字是“退”,就是政府退后一步,不能刻意介入市場,保護落后產能,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第二個字是“推”,就是政府要助推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作用,更加有效地淘汰落后產能,比如,對污染排放實行更加嚴格的標準,不達標的要立即死亡,勉強達標的也要提高環境成本,降低其存活率;第三個就是“扶”,不是扶持要死的企業,而是扶持企業里的失業人員,讓他們有退路,有活路,有出路,避免出現社會問題,也就是中央所說的社會政策要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