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審計署網站宣布:“近日,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消息一經發出,立即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專家認為,審計署此次全面審計旨在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是否觸及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高壓線”,同時提出要區分出顯性、隱性、直接以及或有債務,分門別類采取政策等相關建議。
“審計風暴”實屬摸底地方債細節
據了解,此次審計包括中央及地方債務,地方債很可能是重點。事實上,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審計署就已對全國36個地區進行審計。本次對政府性債務審計距上次大規模摸底間隔僅五個月。
面對頻率如此之快的“審計風暴”,業內專家將其解讀為相關部門針對地方債是否存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全面性摸底。
“地方債務一直廣受社會關注,審計署五個月后再次宣布全面審計地方債務主要是讓中央政府全面了解地方政府財政目的和財政用途,未來全面審計可能會逐步轉為常態化。”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說。
吉林大學應用金融系丁志國教授認為由于統計數據來源、債務統計規模和統計口徑等標準不同,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底細認識并不統一,需要通過全面普查拿出權威科學的依據。
分析人士認為,首先,近年地方政府借債問題嚴重,違規借款、違規擔保、借新債還舊債等問題的凸顯已經引起中央政府重視;其次,在中央提倡反腐之際,審計署進行地方債審計,也是為找出地方政府性債務膨脹的形成原因,為下一步具體制定政府性債務管理政策提供依據。
“只有全面摸底才能徹底查明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現狀和問題,從而對癥下藥,否則制定政策也沒有效果。”吉林財經大學財政與金融方向副教授張健說。
全面審計釋放“警示”信號
受此消息沖擊,本周首個交易日A股大幅下挫。上證綜指失守2000點整數位,深證成指跌幅2.23%。至此,兩市已連續四個交易日收跌。
惠譽國際評級今年初在香港舉行主權評級論壇時發出警告,鑒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斷上升,該機構可能會下調中國的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國俊持認為,地方政府換屆,每屆領導都有雄心勃勃改變城市的規劃,進行大規模投資,錢多是借貸來的。目前,各地紛紛出現“投資放緩、債務到來、投資沖動”三種矛盾碰頭,一些地方債務問題“非常嚴重”,有的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借新債還舊賬。
面對各方關注,來自政府層面的代表委員總體上透露出“樂觀”信號。全國政協委員、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地方債規模在10.71萬億元,整體風險可控。
丁志國認為,目前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可控,審計署此次摸底對地方政府無太大影響,主要是未雨綢繆,防止未來大規模舉債出現不可控風險。
也有專家表示,此次審計署全面徹查地方政府性債務對地方政府和銀行體系具有約束作用。審計署想釋放地方政府借債已經引起中央政府重視的信號,也在告誡地方政府舉債要收斂。
張健說:“政府借債的主要渠道是通過銀行和民間的一些融資機構,審計署的全面審計對二者可以起到警示震懾作用,并提醒二者做出相關整改。”
區分顯隱性債務是關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地方債問題已經成為兩會代表關注重點。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建設,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債務水平。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
中國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今年上半年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上表示,中國財政部正在部署有關地方債的調研,先以審計署統計的約11萬億元債務為基礎,區分出顯性、隱性、直接以及或有債務并分析風險,分門別類采取政策,制止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趨勢。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用陽光融資和預期、透明、受公眾監督、講究規范、有利于控制風險的地方債去置換、替代地方融資平臺和其他一些不規范的、風險不易控制、不健康的隱性負債,同時又保持地方政府作為融資主體通過融資發揮貫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效益,這才是比較周全、合理的對待地方債務和地方融資體系建設的態度。
專家還建議應從彌補中央與地方政府財力缺口等途徑入手,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稅收立法權。“給予地方政府稅收立法權,促使其因地制宜地開辟新稅源,可緩解地方政府舉債規模過大的現狀。”丁志國說。
吉林財經大學副書記兼副校長郝中華表示,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緊靠土地財政已經難以為繼,但是出于對經濟增長的追逐,地方債務和融資平臺依舊被地方政府看重。“我國目前的財政體制決定了地方政府必須尋找更多的財源,中央政府應該給地方更多的財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