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
7月28日,海爾發布了網絡化戰略階段新的品牌戰略和品牌形象。
在過去的近三十年間,海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名牌戰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戰略(1991-1998年)、國際化戰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戰略(2005-2012年),如今海爾迎來了第五個發展階段,海爾人稱之為網絡化戰略階段。
在這一新戰略階段,海爾提出了兩個目標,一個是創造全球家電領域交互用戶的引領競爭力;另一個是創造虛實融合交互用戶的引領競爭力。
與此同時,海爾也發布了網絡化戰略階段的新品牌形象:海爾主色彩從紅色變為藍色,以體現科技創新與智慧洞察的視覺感受;“i”上的點由方點變為圓點,體現海爾創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理想,也表現了海爾對網絡平臺中每一個個體的關注;輔助圖形為網格狀,象征海爾節點閉環的動態網狀組織,網格沒有邊框,無限延伸,喻意網絡化的海爾無邊界。
早在2013年5月底,海爾還在互聯網上發起了“海爾全球slogan征集”的大型網絡互動,以“一句話的力量”為題,通過SNS、facebook等社交媒體,在全球27個國家與網友展開互動,邀請全球網友參與海爾新戰略時期的品牌口號。1個月的時間,700多萬網友參與了互動,收集到有效作品39萬多條,平均每天收到10000多條創意。
在當天舉行的“2013海爾商業模式創新全球論壇”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闡述了他的管理理念。
張瑞敏說,一個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關鍵就在于建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文化。當今企業的商業模式都要變革,因為所有企業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分工理論上,但是互聯網消除了用戶距離,顛覆了企業和用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零距離的時代,原有商業模式都不好用了。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文化是什么?張瑞敏的個人體會,第一是網絡化,第二是平臺化。互聯網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消除了距離。傳統經濟驅動的原動力是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就是做大做廣,但是互聯網經濟時代驅動前進的原動力是平臺,平臺即可以快速配置資源的框架。
目前,海爾探索的“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其核心是創造用戶價值最大化或者公司價值最大化,然后得到個人利益最大化。這個模式推進之后帶來的是:第一是對組織的顛覆,第二是對員工的顛覆。對組織的顛覆是把原來金字塔的形式顛覆成一個扁平化的平臺。海爾有8萬人,現在變成2000個經營體,原來很多中層的領導沒有了,變成平臺型的企業。這個平臺由3種人組成,一部分人是原來被割裂的研發、銷售、生產等各個部門,現在在平臺上是相互協同的關系;第二部分是供應商,由原來相互博弈的關系變成合作的關系;第三部分是用戶,原來用戶只是購買者,現在可以成為設計者,與生產者融合在一起,變成利益共同體。企業原有的很多層級不存在了,都被扁平化了。
張瑞敏認為戰略和組織架構是企業的兩個變量,戰略是大腦,而組織架構是身體,戰略的變化決定著組織架構的變化。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數據的應用,平臺作用日益凸顯。用戶可以主導企業的發展方向,平臺理論顛覆了傳統的分工理論,海爾要迎合這個變化,在調整戰略的同時并也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調整。
對于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張瑞敏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引用狄更斯的經典名句來闡述企業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對每個企業如果你能適應它、駕馭它、走到它的前面,互聯網對于你就是最好的時代,如果你背離它,那么互聯網對我們每個企業就是災難,就是最壞”。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管理理論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商業模式創新是全球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而海爾在商業模式上的顛覆性創新——“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因破解了互聯網時代的管理難題,以其時代性和國際性吸引了國內外商學院、管理專家的關注,他們持續研究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平臺戰略的提出者、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A·庫斯瑪諾在此次也論壇上說,在傳統產業里面,他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公司像海爾這么專注地推行平臺戰略,海爾已經不僅僅是把平臺戰略放在思考層面,而是付諸了實踐。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海爾走在傳統企業轉型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