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務院多次提出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專家認為,民營銀行這扇多年的“玻璃門”將被打破。
“玻璃門”即將打破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并由銀監會牽頭,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法制辦等參加具體落實。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對于動員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促進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多元化,激發金融機構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我國構建和完善健康的多層次的銀行體系。
知名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發展民營銀行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發展民營銀行是打破國有資本對金融壟斷,硬化商業銀行預算約束的需要。其次,民營小銀行可以緩解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再次,發展民營銀行是引導民間借貸發展,遏制借貸沖動的需要。最后,發展民營銀行是優化銀行體系結構,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需要。
實際上,關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銀監會去年5月底曾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對于民營企業參與城市銀行風險處置的,持股比例可適當放寬到20%以上;在市場準入方面,要求各地監管機構,不得單獨針對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設置條件或其他附加條件;合規的小貸公司可改制成村鎮銀行等。
同時,最近兩個月,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到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兩度重申“嘗試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對此,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民營銀行門檻將降低,“玻璃門”將被打破,對于動員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促進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多元化,激發金融機構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顧慮需消解
據了解,1996年成立的中國民生銀行已摘走了全國首個民營銀行的招牌,但迄今為止,除了少數民營資本參股商業銀行外,再無第二家民營銀行。對于民營資本來說,這一市場還存在著許多“天然屏障”。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成立民營銀行仍存兩大阻力:一是政府和監管部門怕民營銀行發生道德風險難控制,審批進展緩慢;二是銀行業怕民營銀行分搶壟斷利益蛋糕,千方百計阻止。
湖北某小額貸款公司總經理劉杰一直有開設一家小型銀行的想法。“目前看來,只要準入門檻、監管政策得到落實,發展民營銀行是必然趨勢,但出資比例仍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劉杰說,如果允許民營資本入股商業銀行,但最大股東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等,那么銀行的實際管理權、經營權等仍然掌握在國有資本手中,民營資本只是起到一個財富投資的作用。
公平的競爭環境也是民營資本的顧慮。“如果將民營銀行的業務范圍僅僅限定于農村農業或小型企業,那么民營銀行的利潤過低,而成本又高,經營將會很艱難。”劉杰說。
此外,有人對民營銀行持續的經營能力表示擔憂。“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民間資本雖然體量大,資本雄厚,但是金融業運營管理能力欠缺,利率市場化后,短期內,民營銀行的成本可能急劇增加,同時,又缺乏相應的存款保險機制,一旦民營銀行倒閉,后續的損失和風險將難以估量。
制度頂層設計不可少
業內人士認為,支持民營資本設立銀行,首先應進行金融改革頂層設計,有序推進銀行破產制度、存款保險制度及利率市場化改革,從政策法規上營造有利的市場環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說,銀行業風險高,但不能以風險大、門檻高為由不開放,而是要出臺清晰、透明的準入標準,對民營銀行經營方向進行制度安排,有效規范、約束其行為,既保證構建市場化、多層次、優勢互補的金融體系,又讓民營銀行始終不脫離健康的運行軌道。
應有重點有節奏地放開金融市場。前亞洲開發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建議,應選取那些經過數年市場考驗、做得規范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升格為民營銀行。因為這樣審批相對容易,風險比較小。而不是平地拔起式地捧幾個民企大老板組建銀行。
“設立民營銀行不可一哄而上,應該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先在一些二、三線城市開展試點,可以先開辦村鎮銀行或者設區銀行,以中小企業或縣鄉地域為對象,逐步向大中城市、大型企業發展,這也有助于當前的城鎮化建設。”董登新表示,當前,中國銀行業正進入轉型期,監管部門應科學界定民營銀行經營范圍和服務對象,消除制度障礙和現實阻礙,讓民營銀行不被經營困難擋住,能夠逐漸成長為我國金融體系一支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