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新三板”迎來新一批25家公司掛牌。該批企業于6月26日被證監會一次性核準申請,相對于場內市場超過半年的發行暫停,場外市場表現出越來越快的審核節奏。
另一方面,6月以來,A股走勢的持續低迷似乎并未減緩擬IPO企業的上市熱情。自證監會4月重新接受IPO申請材料以來,新增排隊企業增加了近100家。
場外市場能否紓緩IPO“堰塞湖”壓力?
IPO“堰塞湖”依然龐大
自去年11月至今,A股市場IPO實際上已經暫停。在經歷了一場號稱“史上最嚴”的財務專項核查后,1/3擬IPO企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然而,在這場核查進入尾聲之際,新申請上市的企業逐漸增加,再度形成了新股“堰塞湖”。
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多達715家。如此大規模的擬上市新股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股市之上,令投資者不安,更讓監管層頭疼。
目前,監管層已經明確,疏導“堰塞湖”的重要思路之一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排隊企業轉向“新三板”和債券市場融資。如鼓勵現有的四個“新三板”試點園區充分發揮其在各自覆蓋區域內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鼓勵企業利用債券工具融資。
從實際行動上看,自去年4月證監會提出籌建全國性的場外交易市場以來,相關政策的推出從未間斷。去年8月“新三板”成功擴容至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和天津濱海;今年以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相關法規也相繼出臺。
6月,證監會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強調,擬IPO在審企業可申請先發公司債,并將積極探索和鼓勵企業以發行普通股之外的其他股權形式或以股債結合的方式融資。
場外市場發展三硬傷
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逐漸緩解,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場外市場仍難掩自身“硬傷”。
記者在日前召開的陸家嘴論壇上獲悉,截至今年6月底,“新三板”累計掛牌企業達212家,債券市場存量也已達到27萬億元的規模。
盡管如此,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場外市場發展仍面臨三大硬傷,主要為同質化嚴重、資源壟斷、職能缺失。
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總經理張云峰指出,首先,幾乎所有市場都嚴重同質化,這些市場的上市條件、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甚至預期目標都幾乎相同,這是一種資源浪費。
其次,絕大多數市場目前仍不能發揮其職能。各個地方政府行政化的資源壟斷又導致了區域化概念,而強制性要求本地區企業到不能發揮職能的市場里去,企業反受其害。
最后,整體市場職能發揮欠佳。目前全國的場外市場在融資能力方面都偏弱,有的市場甚至沒有融資。“如果沒有融資,就不能給企業很好的定價。而資本市場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資源配置和再配置,如果這個市場失去了融資和交易的功能,這個市場實際上就沒有多大意義。”
開辟新融資途徑有重要意義
場外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對于解決我國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庚認為,場外與場內市場應針對不同的企業群體和投資人群體,打造不同的制度體系和服務體系,提供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服務。
劉世安建議,場外市場應形成一種獨特的運行體系,以形成差異化競爭模式,從而和場內市場形成一種有序的競爭關系。“比如,在融資和再融資方面,場外市場應該堅持定向私募的原則;在交易機制選擇上,場外市場應建立一種以做市商制度為基礎的協商交易機制,而不應盲目地去實現場內市場面向大眾的競價或者撮合式的交易機制;在投資者準入制度上,場外市場應作出嚴格的限定。”
張云峰提出,政府要有所規劃,不能讓場外市場遍地開花;在行政布局的情況下,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鼓勵各市場間的公平競爭;此外,還要鼓勵各個市場差異化發展。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王國蓓認為,只要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形成良性互動,必將為更多地區的中小企業開辟新的融資途徑,而不用再去擠A股上市的“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