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大型制造業企業為50.4%,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中型企業為49.8%,下降1.6個百分點;小型企業為48.9%,回升1.6個百分點。
作為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之一,PMI能夠繼續保持在50%的臨界點以上,說明經濟的整體運行還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下滑或惡化。但是,連續幾個月都出現回落,又說明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是較弱的,經濟仍沒有步入明顯復蘇軌道。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PMI整體回落的同時,小型企業PMI指數卻出現回升現象,雖然仍處于臨界點以下,但比上月回升了1.6個百分點。如果下月繼續保持這樣的回升幅度,就將進入臨界點以上。
那么,為什么大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會在6月份出現這樣的分化呢?顯然,與困擾中國經濟復蘇的兩大難題——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有關。
對大中型企業來說,產能過剩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遠大于小型企業。因為,在市場整體需求還比較弱、消費能力還不強的情況下,只要企業將產量釋放,就必然導致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今年以來,生產指數一直高于新訂單指數,6月份的生產指數為52%,高于新訂單指數1.6個百分點。特別是鋼鐵、水泥等行業,由于投資拉動進入相對穩定階段,市場已沒有能力消化過剩產能,自然給這些行業的生產和銷售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制造業PMI的回升。
相反,小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充分發揮了船小好掉頭的特點,基本退出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過剩對小型企業的影響相對較小。影響小型企業的主要因素,還在于市場需求,即消費對生產的拉動。
這也意味著,大中型企業要想步入良性復蘇軌道,不僅依賴于消費需求的回升,更取決于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即便消費需求回升,在產能過剩矛盾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也很難使大中型企業真正步入良性復蘇軌道。
所以,面對PMI連續回落,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之間出現分化,必須更加重視從兩個方面入手,既抓產能過剩問題,又抓市場需求問題,以壓縮產能過剩緩解市場需求壓力,以擴大市場消費需求緩解產能過剩矛盾。其中,應將壓縮過剩產能作為最核心問題,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不然,縱然市場消費需求得到擴大,也無法滿足過剩產能帶來的產量過剩,仍會將經濟拖入困難狀態。
而要使產能過剩的矛盾得到化解,僅僅依靠會議、文件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利用經濟、法律手段,通過環保、節能降耗、投入產出率、產品質量以及資金、稅收等剛性手段,迫使企業自我轉產、自我壓縮產能。尤其是銀行,決不能再給產能過剩行業和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企業提供新的貸款支持,存量貸款也要盡可能地壓縮,將它們“逼”出市場、“逼”出產能過剩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