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經濟放緩不會摧毀中國
|
短期內增長速度很難下降到4%
|
|
2013-07-02 作者:亦鳴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近日,摩根士丹利公司新興市場股票業務負責人魯奇爾.夏爾馬在其新著《一炮走紅的國家——探尋下一個經濟奇跡》讀書會上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悲觀論者和樂觀論者都不正確,中國仍然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雖然速度會降下來,經濟放緩不會摧毀中國。 當前對中國未來的爭論基本上分為兩個陣營:極度樂觀和悲觀。極度樂觀的陣營樂于把過去的趨勢向未來無休止地延續,預測中國將以8%或更快的速度持續增長。對中國極度樂觀的經濟學家們預測中國經濟以美元計算將每年增長15%,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占8%,人民幣升值占5%,通貨膨脹占3%—4%,這些數字足夠讓中國在10年后令美國“黯然失色”。樂觀的觀點沒有為衰退或反轉留有余地,預測城市的房地產將會無休止的繁榮,認定數千萬的農村人將像過去20年那樣,在將來的20年中遷往城市。悲觀陣營直到最近還只是觀點尖銳的少數派,但規模正在壯大。常見的悲觀論點之一是,中國的過度投資、井噴的債務以及不斷上升的房屋價格,與泰國和馬來西亞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情況頗為類似,那次危機讓這些經濟體陷入極度停滯。我認為,真相或許介于兩者之間。 悲觀論者或許跟樂觀論者都不正確,因為中國仍然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雖然速度會降下來。跟日本的對比再一次說明了這種情況。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日本由于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被美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逼迫對匯率重新進行估值。那時,日本購買了數十億美元來確保匯率緊釘在1美元兌360日元,從1949年以后日元就緊釘在這一水平,以便幫助日本經濟從戰爭中恢復。 考慮到更大的經濟體需要貨幣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本國貨幣和信貸條件要適應本地的需求,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重新估值是非常自然的舉措。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日元對美元升值80%,讓日本的出口變得昂貴得多,從而導致競爭力下降。日本沒有石油,尤其容易受到7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飆升的影響,諸如此類的種種因素也合力促使日本經濟放緩。在接下來的15年中,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切換到了低速擋位——先是下降到了5%,然后是4%——日本經濟隨之陷入停滯,直到今日。(從1990年以來,日本經濟每年僅增長1.2%,2000年以后則不到1%。) 短期內,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不會下降到4%。盡管中國也在逐漸讓匯率變得更加靈活——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就在穩定升值——相對于日本要更加循序漸進。在達到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所實現的現代化水平之前,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在1978年開始現代化建設,起點遠低于日本。日本從1955年開始高速增長之前就已經擁有了相對發達的工業化經濟,擁有現代化的紡織、鋼鐵和造船行業。 與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國的城市化程度不高,人口老齡化也不是很快。中國的領導人也看到了正在發生的情況:他們正在嘗試把經濟放緩至一個更適合中等收入國家的健康增長水平,而不是將增長目標繼續定位于適合欠發達國家的高增長速度,并且盡量避免經濟崩潰的可能性。 中國經濟放緩將會降低一顆明星的軌道,它曾改變了人類進程的軌跡,無論好壞,都快速減少了全球范圍內的貧困,同時加劇了環境污染。中國相當于一家擁有革命性技術的公司:在摧毀競爭對手的同時,提升了那些為其提供發展動力的國家。中國作為出口制造大國的崛起,并沒有減緩全球制造業的長期下滑(去除通脹因素之后,制造業自1970年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當中的比例從17.5%下降至16.9%)。中國僅是更快地取代西方國家在鋼鐵、電視、汽車和其他制造品方面的份額。中國經濟放緩,意味著它將減少世界對這條“紅色巨龍”崛起的恐懼。因此,這或許不是件壞事。 如果中國在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至6%—7%,人們會感覺這像一場溫和的衰退,將會有一些轉變所帶來的痛苦。但對于全球經濟來說,這很難成為大事件。畢竟,如同中國諺語所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大的背景是中國的經濟規模現在已經非常大——每年約6萬億美元——即便以6%的速度增長,也會在未來數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單一貢獻者。因此,這種震驚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擔心中國崛起(或崩潰)的國家、政客和投資者們將會大大地松一口氣。那些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中國至少會以8%的速度增長的人,會面臨一場極難應付的意外。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