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陸家嘴論壇”于6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開,500余位國際國內專家、學者和官員將在大會上發表自己的觀點。6月29日上午,在“主題大會二: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與經濟轉型升級(二)”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發表了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主持人屠光紹: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本次陸家嘴論壇從27日晚上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兩個晚上和昨天一個白天,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論壇的這段時間開的非常精彩,已經呈現出這樣一個特點,一個,主題大會、全體大會和各個分會場、夜話并存,晚上和白天交替,開會的討論和會下的討論連續,據說昨天晚上的夜話有的討論已經大大超出我們預定的時間。本來經過兩個晚上、一個白天連續的討論,會上、會下的討論,應該說大家經過充分的交流,頭腦風暴,覺得是不是大家有點累了,但是今天早上一看,各位嘉賓依然精神抖擻,因為今天的內容依然精彩。那么下面開始我們第二次主題大會的議程。
首先,我們請本次論壇的輪值主席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先生進行主題演講。
尚福林:尊敬的楊雄市長,尊敬的屠光紹副市長,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首先我作為2013年陸家嘴論壇的輪值主席之一,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應,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賀。
這次陸家嘴論壇的主題是“金融改革開放的新布局”,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成績令人矚目。今年以來,銀行業繼續保持了平穩、健康運行的態勢。
到今年5月末,銀行的資產規模平穩增加,銀行業的總資產是140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和去年同期接近。存貸款平穩增長,各項存款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各項貸款72萬億元,同比增長15.6%,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資產質量總體穩定,商務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是仍然保持著較低的水平。撥備覆蓋率280%,繼續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前幾天因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出現了一些流動性緊張的問題。總體上看,我們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并不短缺,截止到6月28日,全部金融機構的備付金余額是1.5萬億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的一倍還多,而且存款準備金率一直是在20%左右,支付頭寸充裕。這幾天,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已經開始緩解,這種情況不會影響我國銀行業平穩運行的總體格局。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和業務結構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這些是應該引起銀行業高度重視的,需要銀行業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下一步我們將統籌銀行業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按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金融風險的本質要求,更好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的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重點推進完善五個方面的建設。
第一,完善廣覆蓋、差異化、高效率的銀行業機構體系。重點引導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合理定位、科學布局,通過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專業化服務,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銀行業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
一是,要優化分類監管機制。積極健全牌照分類管理制度,對不同類型的銀行機構在經營的地域和業務范圍上實行差異化的管理,并建立相應的考核和評價體系,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差異化經營、差異化競爭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好的金融服務,降低同質化競爭帶來的風險。
因為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的銀行,不管大銀行、小銀行,業務種類趨同,同質化競爭的趨勢還是存在的,要根據銀行、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和根據銀行的實際情況,鼓勵差異化競爭,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二是,調動民間資本進入銀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和參與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資本比例,允許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進入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民營金融機構。通過相關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風險,防止風險外溢。
三是,推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專業化規范發展。繼續推動信托公司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更好的發揮信托在新興產權制度、社會民生領域、財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優勢,促進社會資本與優質項目的高效對接,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適度擴大租賃物的范圍,積極發展全套設備和重資產項目融資租賃業務,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準入標準,強化內部管理,支持企業集團提高發展質效,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第二,完善貼近市場根治實體的銀行業服務體系。要牢牢把握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重大的戰略機遇,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健全現代銀行業服務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針對性強、持續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務。
一是,利用信貸杠桿,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要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的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高端服務業、綠色環保產業等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按照中央“四個一批”的要求,對產能過剩行業要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推動調整過剩的產能。
二是,發展消費金融,助推消費升級。要加快完善銀行卡消費服務功能,優化刷卡消費環境,擴大城鄉居民用卡的范圍,逐步擴大消費金融公司的試點城市范圍,著力培養新的消費增長點。根據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消費特點創新產品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匹配度和適應性,促進消費升級。
三是,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效能。支持銀行與網絡電信運營商開展高水平、深層次的合作,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渠道和業務產品,借助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增強支付結算、資金融通、咨詢顧問等綜合化的服務功能,下沉機構和網點,創新機制和產品。根據小微企業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批發商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金融服務便利化為重點,支持企業走出去。
第三,完善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以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為重點,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逐步形成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功能互補、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要在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一是,要規范發展理財融資。要充分利用銀行自身的技術、網點和人員優勢,將理財業務規范為債權類的直接融資業務,不斷探索理財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產品和新模式。
二是,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要支持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信貸存量,進一步發揮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功能作用。
三是,積極促進債券市場發展。推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探索發行三農金融債,創新資產負債管理方式,繼續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第四,完善風控到位、運行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近期一些國際機構和業界的人士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地方債務、房地產等領域的風險表示擔憂,應該說,這些風險是在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發展轉型、體制轉軌當中的一些反應,當前大家對這些風險應該講都有了充分的認識,只要采取正確的風險管控措施,這些風險是可控的。
從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來看,截止到一季度末,貸款的余額是9.59萬億元,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數量總是說不清楚,我用的這個數據是從銀行的統計角度講,銀行對平臺的貸款余額是9.5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只有0.14%,這些地方債務基本上是屬于生產性負債,有的是把我們地方債務和歐債相比,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這些債務屬于生產性的負債,不是消費性負債,大都有對應的資產保證,總體的風險是可控的。下一步我們將要按照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的原則,加強對平臺貸款的規范管理,切實緩解其風險隱患。同時,還要抓緊研究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制度和辦法。
在房地產貸款方面,截止到4月末,貸款余額是13萬多億元,其中住房按揭貸款占比接近70%,就是在住房貸款當中按揭貸款是占了絕大部分,中國人是講信譽的,按揭貸款違約率非常低,不良貸款率遠低于1%,而且房價上漲的趨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房地產商的名單式管理得到進一步強化,我們現在對房地產商是進行名單式管理。非信貸融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房地產貸款的總體風險也是可控的。
在理財業務方面,截止到一季度末,理財資金賬面余額是8.2萬億,70%以上是投入了實體經濟,為了防止理財資金脫實向虛,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提出了總量控制的要求,我們年初有一個8號文,里邊都有具體的規定,對它提出了總量控制的要求。再有,投項管理,也就是投資項目要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產業政策。同時還提出了審慎風險兜底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要比照自營貸款來管理,就是對于那些非標產品要比照自營貸款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監管要求。
下一步,要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要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要公開透明,這樣一個原則來繼續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加強行為管理,嚴格風險管控。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銀行業的監督框架。要繼續完善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有機結合的監管政策框架,提升單體機構和系統性風險的識別應對能力,要加快監管機制流程創新,改進監管工具方法,提高數據質量,加強行為糾偏和違規處罰,提高監管的權威性、針對性。統一把握監管標準和尺度,努力解決跨領域、跨行業監管交叉,空白和重復問題,防止監管套利,減少監管成本,降低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和傳染性。
現在由于金融業在綜合經營方面做了一些試點,有一些產品,特別是在財富管理方面有一些產品的開發,不同的監管部門在監管上標準是不統一的,這種情況就容易產生機構的套利,也容易產生風險相互轉移,所以我們要健全監管的協調機制,統一把握監管標準和尺度,來防范風險的傳染和轉移。
第三,是要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把金融消費保護作為重要的監管目標放在突出的地位,要通過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擴大市場約束和公眾監管效益,推動金融機構完善服務競價管理機制,嚴格規范金融服務收費行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積極主動的保護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現在金融消費的產品應該講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對個人的金融消費產品,我們是希望,第一,這些金融產品透明度要增加。你這個產品是什么產品就要明示給這些消費者,要告訴這個產品他收益可能的情況,同時特別重要的是要告訴消費者他的風險在哪。因為作為銀行來講,銀行過去是做儲蓄業務的,大家都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是沒有風險的,過去我們宣傳儲蓄的時候有句口號,叫做“功在國家、利在個人”,現在銀行在做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一種投資產品,做投資產品和儲蓄就不一樣了,投資,投資者就要擔負一定的投資風險,銀行在做這種產品的時候是不是把風險很明確的告訴了投資者,使投資者知情。再有,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就是要充分評估我們這些金融消費者他的風險承受程度,如果說把一些高風險的投資產品賣給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很低的這些投資者,這恐怕是不合適的,這不符合我們的監管要求,也不符合我們這些金融機構本身他服務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所以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在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要增強透明度,一方面是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一方面還要提高我們消費投資者自我保護的能力,要提高對風險識別的能力。
女士們,先生們,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銀監會將進一步增強使命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堅守風險底線,鼓勵金融創新,積極引導銀行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