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風暴致企業債發行陷谷底
|
監管持續加碼 發行量驟降至263.5億元
|
|
2013-06-19 作者:記者 趙東東/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6月18日,陜西省高速公路建設集團公司發行了期限為7年的20億元企業債用于本地公路建設項目,成為6月為數不多成功發行企業債的主體之一。Wind數據則顯示,自5月16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對企業債券發行申請部分企業進行專項核查工作的通知》(下稱《核查通知》)至今(截至6月18日),僅有26家企業發行總規模為263.5億元的企業債,其中6月份發行了124億元。對比來看,今年1至4月企業債每月發行量分別為813億元、490億元、858億元和508億元,目前企業債發行已經跌至年內最低谷。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政策加碼和專項核查延緩了企業發債進程并直接導致發行供應量降低,發債企業在資金面緊張情況下推遲發債計劃以降低融資成本也是重要原因,但今年企業債發行總量多少仍取決于監管政策走向,不排除專項核查結束后加快審批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核查通知》中明確指出,將對屬于“從嚴審核類”和“適當控制規模和節奏類”發債申請企業進行專項核查,核查內容主要包括企業資產、利潤、負債率和擔保措施等相關內容。核查將以發債企業和有關中介機構自查,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核查,國家發改委抽查的方式進行。 “發改委對兩類發債企業進行核查造成供應分流,需要等到核查結束之后才能發債,企業債整個供應量就少了。”國內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發行的基本都是核查工作前已經批復和政策鼓勵的可優先發行的債券。” 中原證券固定收益投資總監李屹則告訴記者,在監管審批趨嚴背景下,一些發債企業也想避開核查期這一敏感階段,而最近資金面比較緊張,一些發債申請已經獲批的企業也會選擇等到資金面流動性寬松之后擇期發債以降低融資成本,這都是造成企業債發行供應減少重要因素。 其實,從去年10月以來,為規范企業債發行和防范風險,發改委已經數次發文,在要求加強企業發債過程中信用建設同時,更是要求根據發行主體資產負債率情況細化風險防范措施,對資產負債率超過90%的發行人不予核準發債,對資產負債率在65%至80%之間的發債申請企業,在審核工作中對償債風險實行“重點關注”。 而在今年4月,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進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的通知》,在考慮國家政策和信用資質的基礎上,將對企業債券發行申請,按照“加快和簡化審核類”、“從嚴審核類”以及“適當控制規模和節奏類”三種情況進行分類管理。 其中,“從嚴審核類”涵蓋了處于產能過剩、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信用等級低、負債率較高(城投類企業65%以上,一般生產經營性企業75%以上)等企業的發債申請。 對此,華泰證券分析師郭春燕認為,雖然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注資等方式降低發行人的資產負債率,但此次明確標準本身就表明了發改委審核趨緊的態度;此外,要求各申請發債企業和中介機構先自查同樣證實了審核趨緊的政策走勢。 而在發改委審核趨嚴背后,業內普遍認為,隨著整個債市不斷擴容,發債主體資質下降背后償債風險不斷積聚,企業債“城投化”加劇引發外界對地方債務擔憂都成為監管政策不斷加碼的原因。相關數據則顯示,去年企業債共發行6499.31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超過80%的為城投債。 雖然企業債發行遇冷,但上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還表示,目前企業融資需求依然很旺盛,只不過受不能滿足負債率等硬性條件或發債額度已經用完等因素影響,企業發債融資需求被抑制。 該券商投行部負責人還預測,今后企業債發行會形成一個結構化的供應量,“加快和簡化審核類”的發行會加快,“從嚴審核類”以及“適當控制規模和節奏類”的會趨緩。“今年總體的發行量目前沒有辦法預估,核查風暴結束以后,不排除發改委會加快審批發行的可能。”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