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簡曉在北京已整整7年,
“對這座城市產生了感情”,但在數次權衡之后,他還是做出了回到家鄉工作的決定。簡曉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今年全國有699萬名應屆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使2013年被冠以“史上最難就業季”之稱。許多畢業生面對強大的就業、生活壓力不愿與一線城市“死磕”,而選擇了回二三線城市就業。《新京報》的統計數據顯示,七成受訪學生表示擇業不以“北上廣”為就業地點必選,
而人人網的數據則顯示不足三成應屆畢業生愿意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工作地點。 張媛是北京林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整個夏天,她“很難找到能解決北京戶口的工作”,最終回到老家貴陽。該校的校報文章顯示,2009年,該校超七成學生期望能留在北京,而到了2011年和2012年,愿意留京的受訪學生比例降到了50%左右。 唐強2010年考入清華大學讀研,“當時就希望在一所名牌大學讀研,然后能回到成都選擇一份理想的工作”。今年年初,他就確定了去成都的工作崗位。唐強從來沒有想過在北京扎根,“父母不在身邊,生活壓力又大,坐公交、地鐵全都是人”,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學有所成后回到家鄉是他一直的規劃。他所在的班級,過半的同學選擇了離開北京。 此前,《新京報》曾對2013年高校畢業生進行過就業調查,在307份有效問卷中,盡管擇業時“地域因素”仍占有較高的比例,但與此同時,也僅有近三成受訪學生表示必須在“北上廣”找工作,七成受訪學生表示擇業不以“北上廣”為必選。 由全國各地大學生構成主要用戶群的社交網站人人網,也做了一份《2013屆應屆畢業生求職意向調研報告》。報告顯示,22.7%的應屆生愿意選擇“北上廣深”作為工作地點,無論是北京外地生源還是“雙外生”,對北京的熱衷程度均降到了歷史新低。據清華大學就業中心公布的數據,該校去年在北京以外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占畢業總人數的46.8%,留京人數更是達到了10年來的最低水平。 “大家面對就業問題越來越現實”,簡曉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專業中,8位男生留在北京的僅僅兩人。簡曉曾和同樣回到家鄉的同學有過交流,大多數人都認為“以為進入一所高等學府讀研會改變生活狀況,可事實并非如此,既然這樣,不如回家鄉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與此同時,“有同學即便有留在北京的機會,也選擇了回到家鄉”。 中國就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葛玉好稱,近年來,“逃離北上廣”已經越來越被學生理性認識。二三線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北上廣”自身的薪金等優勢逐漸弱化。唐強認同這一觀點,“家鄉現在的發展越來越不錯,回到成都也能找到一份有發展前景的工作,何必要和北京死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