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漁區是中國漁業資源最豐富、產量最高的漁區。然而,由于多年高強度的捕撈作業,及陸源污染等因素,令傳統的春季魚汛已消失不再,魚類營養級下降明顯。 這幾個月,浙江臺州漁民徐再國將漁船靠在了碼頭,給漁工放了長假。3月份的一次出海捕撈,讓他對現在的漁業資源十分失望。“大海撈魚像‘撈針’一樣”,徐再國抱怨說,“最慘的時候,出海6個小時,捕上來的魚價值不過千元,而柴油成本就要6000元。” 記者近期在一些東海漁業重點地區看到,為避免虧本,大批漁船選擇寧愿駐守碼頭,也不愿出海作業。 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春季則是東海捕魚的黃金季節。“隨便撒上幾網,便魚蝦滿倉”,臺州椒江海義海洋漁業公司書記周財國打了個比方,當時漁區有句俗話叫“欠債如牛毛,只消海水一夜潮”,以此形容當時漁業資源的繁盛。 令周財國十分懷念的那個時代,還是中國傳統的“生計漁業”,兩三個人出海作業,賺的錢能夠糊口就滿足了。即便是十幾年前,春季的東海,大小黃魚、鯧魚、鰳魚等魚種的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月光下安靜的“漁光曲”被轟鳴的大型船舶取代,商業捕撈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數萬條漁船像篦子一樣把東海梳了一遍又一遍。高強度捕撈下,很多幼魚根本沒有長大的機會。 漁民一面抱怨成本高,收益少,產值低得可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入這種掠奪式捕撈。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僅浙江的在冊漁船馬力數就增加了4倍以上,意味著捕撈強度成倍加大;此外,捕撈技術更加先進,原來漁民靠海水觀測魚群,靠指南針辨別方向,起錨要手工,現在則都被先進的機器、儀器取代。 這樣的現狀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警覺。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林東勇表示,說“東海無魚”有些言過其實。然而,東海漁業資源在衰減,卻是不爭的事實。從浙江省海洋研究所十幾年的研究結果來看,這幾年的漁業資源狀況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在不同魚種間表現不一,有些魚類數量驟減,也有魚類在增加。 據介紹,近十來年,東海漁業資源的整體質量在下降,魚類的營養級已從3.8降低到3.5。從具體魚類來說,帶魚、小黃魚、鰳魚、馬鮫魚、大黃魚等在逐步衰退,而營養級較低的魚類在大量增加,如蝦類、蟹類、墨魚類等。 針對漁民反映的“無魚可捕”的說法,林東勇說,從近20年看,東海漁業已經形不成春季魚汛,“春汛”期都是“春荒“,三四五六這幾個月份捕撈狀況都不理想,除了蝦和蟹,基本無魚可捕。目前,東海主要捕撈季節是冬汛。 來自漁業部門的分析稱,東海漁業資源衰減的原因多重,除了陸源污水、各類船只的排放外,無節制的高強度捕撈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少漁船采取極端手段進行捕撈,比如電脈沖捕魚、燈光圍網、帆張網等,帶有極大的破壞性。 “目前東海漁業最大的矛盾,是日趨強大的捕撈能力,與日益衰減的漁業資源之間的矛盾,一切政策的制訂都應當從這個實際出發。”林東勇認為。 好在政府和民間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進行系統性修復。為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浙江省每年投入3000萬元增補魚苗,部分魚種緊缺現象有所緩解。 而浙閩兩地近百名船老大也自發聯名建議,延長燈光圍網的禁漁期。這被各界看做是著眼長遠利益、自覺保護漁業生態的行為。 與此同時,東海部分省份的漁業主管部門正加緊研究對策,探索捕撈配額制度,并積極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同時,著力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理順體制機制,改善執法環境,并強化對陸源污染的綜合治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