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近年來從沿海城市蔓延至中西部地區的“用工荒”、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還是去年統計數據顯示的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降,都已凸顯我國開始進入人口紅利“末端”。專家認為,人口紅利的削減將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及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招工難凸顯人口紅利“拐點”
“有時我們得開車到甘肅等地去找工人,想新招員工確實比較麻煩。”說起“招工難”,寶雞市巨成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羅建輝直撓頭:“用工荒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原因是需求多、供給少。”
羅建輝的企業主要從事有色金屬材料的加工、設備制造、新材料的研究開發,目前有85個工人。既需要焊工、鉚工、鉗工等高級技術人才,也需要一般的工人。“現在是大工、小工都不好找。”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同樣面臨招工難的情況。該公司生產本部本部長朱軍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現在招工的單位多,獨生子女多,工人對工作環境和待遇要求更高了,“工人工資水漲船高,但企業也不能無止境地漲工資,用工成本壓力很大。”
在一線,企業已經感受到了“人口紅利”逐漸走向末端。從2004年開始,我國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近幾年來這一現象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向四川、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區轉移,并逐漸演變為普遍的招工難和漲薪潮。而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人口紅利削減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末,我國大陸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比重繼續攀升。2012年我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曾表示,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30年以前,會逐步有所減少。
“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這是事實。”全國社保基金全國理事會黨組書記戴相龍認為,我國老年人口到本世紀50年代可能達到30%以上,而勞動力從今年將開始減少,進入人口紅利的“末端”。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出現在2012年。他認為判斷有無人口紅利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勞動年齡人口,一個是人口撫養比。“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和人口的撫養比下降,就會帶來人口紅利,反過來就沒有人口紅利。”
“勞動力供需趨緊,民工荒將成為中長期趨勢。”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后開始負增長,意味著我國勞動力已經從“無限供給”向“有限剩余”轉變。
傳統“動力”難以為繼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都享受到了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發展。而現在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勢必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
多位專家表示,此前靠廉價勞動力支撐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開始逐漸發生變化。
遲福林認為,支撐中國30余年經濟高速增長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結構變遷,即勞動年齡人口份額的不斷增加,人口撫養比的不斷下降。而現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未富先老”的特點突出將帶來諸多挑戰。
“未來五到十年,我國數量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趨勢不可避免,預示著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以及城鎮化模式均難以為繼。”遲福林說。
蔡昉認為,人口紅利趨于消失,將使中國經濟增長趨勢出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潛在增長率由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生產率進步決定,人口紅利趨于消失對這三個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蔡昉說,過去我國撫養比低,人口負擔輕,可以維持高儲蓄率從而帶來高投資,今后的情況正好相反。而勞動力短缺,將會導致資本投入報酬遞減現象。
“過去我們把勞動力從農業大規模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整體經濟的生產率因此提高。但隨著人口紅利趨于消失,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用這種方式獲得的生產率提升可能會越來越少。”蔡昉說。
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影響被專家普遍認為是人口紅利帶來的重大影響。蔡昉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會因人口紅利趨于消失而減速。“十一五”時期,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為10.5%。據他預計,“十二五”時期將降至7.2%,“十三五”時期進一步下降至6.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認為,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本身即意味著原有投資模式的配置效率降低,從而使增長的潛在速度面臨實質性的下行風險。
巴曙松認為,與城市化快速推進、勞動力無限供給的過去10多年相比,許多在建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投資效率將會有所下降。其次,中國出口部門迅猛擴張的“黃金期”已過,將大量勞動力等資源配置于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業的效率必然逐步降低;第三,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期的拐點已過,特別是針對高收入群體的對中高端住宅建設活動將面臨需求不足的壓力。
“中國的未來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主要有來自社會方面的原因,即支撐經濟增長的力量從物質資本轉向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說。
人力資本不足加劇風險
近些年來,為了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發展的政策,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隨著人口紅利的削減,老齡化步伐加快,中國經濟需要尋找新的動力。
而現有的勞動力人力資本和技能不足,進一步加劇了人口紅利削減帶來的風險。“找小工難,找有技術的工人更難,真正掌握勞動技能的非常缺。”羅建輝說,在他的企業,掌握技術的工人每月工資已經由前兩年的1800元漲至目前的3000元,但仍很難招到合適的技術工人。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9.8%。其中,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多數。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68.8%。
“在起步階段,物質資本短缺是最主要因素。以前我們更加注重招商引資,主要是解決資本和資金短缺的問題,現階段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劉尚希說。
劉尚希認為,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不足,對今后企業的轉型升級、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未來經濟增長將形成嚴重制約。
經濟學家、春華資本集團董事長胡祖六認為,隨著人口紅利的變化,需要調整相應的政策和策略,變勞動密集型為技術創新型。因此,“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任務就非常突出。
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進行,行業競爭和企業競爭的加劇,許多現存的崗位將不斷被破壞掉。
蔡昉認為,能否應對這種就業沖擊,取決于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狀況。目前中國農民工平均只具有略高于初中畢業的受教育程度,因此,他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經歷結構性失業的概率將較大。
據測算,資本密集型的第二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崗位,分別要求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4年和13.3年。蔡昉說,根據2011年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狀況估算,他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6年。這意味著農民工的平均人力資本尚不能適應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