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份,長征電氣9.6億元定向增發計劃公告后,馬上遭到財經媒體質疑其大手筆圈錢投向虧損嚴重的風機行業,同時長征電氣的現金分紅不達標也遭到市場詬病,一時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日前更有個人投資者對長征電氣定向增發涉嫌虛假向證監會實名舉報,再次將其推到風口浪尖,長征電氣的風機項目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本刊記者經過多地、多次的實地調查,長征電氣的風電真相浮出水面。
2007年開始,一直從事電力開關制造的長征電氣宣布涉足風力發電機制造領域,當時正是我國全民大干快上干風電的火熱時代,長征電氣趁勢強力切入。
梳理從2007年開始至今的該公司所有風機項目公告后,記者發現長征電氣在6年間已經將風機項目布局到了廣西北海、貴州遵義、江蘇響水和山東威海四個省市,具體說就是在廣西北海設立了廣西銀河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廣西風電),注冊資本4.5億;在響水設立了江蘇銀河長征風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江蘇風電),注冊資本5000萬;在山東設立了威海銀河長征風電發電設備公司(威海風電),注冊資本1億,上述三公司是長征電氣100%控股的子公司。而在貴州遵義,是母公司長征電氣直接參與運作風機項目。
四個風電基地一派“蕭條”
在總投資4.5億的廣西風電基地,
除了一個2009年已建成的總裝廠房依然矗立,原本早該建成的風機葉片廠房和一座辦公大樓不見蹤影。記者在工作日實地采訪發現,唯一的總裝廠房里沒有任何生產的跡象,不僅廠房大門緊閉,門口100噸起重機也都銹跡斑斑,甚至連吊鉤都布滿銹跡,毫無使用的痕跡。在廠房外的空地上,橫躺著三根巨大的風機葉片,據周邊的人說,這些葉片橫放于此已經相當長時間了,沒有看到移動過。
在貴州遵義的風電產業園(遵義風電),記者看到幾棟藍色廠房和辦公大樓均已建成。然而遵義風電基地如廣西風電一樣,廠區內在工作時間只有寥寥數人,廠房外同樣赫然躺著三根巨大的風機葉片。附近多位居民以及相鄰工廠門衛均明確告訴記者遵義風電廠房大約在2011年建設直到記者采訪時,沒看到過工人在廠房內生產,而三片巨大的風機葉片是在廠建成時就擺放在哪里。“那三個白桿桿(風機葉片)放了好久了,估計是樣品。”一位當地居民對記者如是說。
唯一有點人氣的就是威海風電基地,記者看到,在上班和下班時間,只有一輛班車接送員工上下班,加之住宿在工廠內的員工,約有百人在工廠上班。然而奇怪的是大部分員工出入的是辦公大樓,而非生產廠房。三個巨大的生產廠房內只有一個廠房開門。記者從一名工廠工人處獲悉,“廠里大概一百人,車間里工人有30人左右。”這與記者在上下班時間觀察工廠人員流動情況相符。
更讓記者意外的是,該工人告訴記者,“我們平時不忙,有設備拉過來就組裝一下,三四天就搞好了。”
在響水的江蘇風電基地,公司公告只完成工程進度18%。記者致電江蘇風電所在響水臨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廠還沒建了”。
威海風電驚現“影子公司”
2010年5月,為了開發海上風機,長征電氣將江蘇風電的5000萬注冊資金全部投資在威海,設立了威海風電,長征電氣通過江蘇風電間接100%控股威海風電。2011年2月,長征電氣又追加5000萬投資,形成了1億的注冊資本。
就在長征電氣加大威海風電投資規模的同時,2011年5月,長征電氣母公司銀河集團和一名自然人出資4000萬成立了“威海銀河永磁發電機公司”(威海銀河),銀河集團和個人投資者分別持股80%和20%,首期資本金只到位了800萬。從這種股權關系上看,威海銀河與長征電氣以及威海風電都是關聯方。
為何要設立威海銀河這樣一個關聯公司?長征電氣2012年4月的公告是這樣解釋的“由于公司生產風力發電機所需的永磁發電機基于技術安全方面考慮,前期主要向韓國現代采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及運輸成本的因素對公司產品成本的控制產生影響,威海銀河采用德國技術設計、生產的永磁發電機能夠滿足公司產品的需求,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產品成本。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上述關聯交易仍將存在。”非常清楚,威海銀河是威海風電的上游配套企業,專門為長征電氣的風機配套生產發電機,以替代韓國現代進口的。
今年三月,本刊記者兩次于工作時間前往威海市火炬路213-2號創新創業基金A座1519室的威海銀河的注冊地,一位清潔人員告訴記者,“這里是空房子,沒什么人”。此后記者發現辦公室并未上鎖,進入后發現室內空空蕩蕩,甚至連任何“銀河”字樣的印記都沒有,墻上的一些張貼畫表明,此處曾經是一個幼教機構。
就在這個空房子隔壁,記者看到了威海風電的注冊地址——創新創業基金A座1513室,同樣也是大門緊閉,敲門不應。更讓人吃驚的是,當本刊記者與威海銀河有關人員電話聯系之后得知,威海銀河的實際辦公地址也與威海風電在一起。工商資料顯示,威海銀河與威海風電的三位董事中有兩位一樣,注冊時候的法定代表人一樣,總經理到現在都是一樣,連辦理工商注冊的辦公人員也是一樣。威海銀河就像是威海風電的“影子公司”。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長征電氣的全資子公司與大股東的控股公司存在辦公場所、人員、機構和日常工作上的驚人重合,不符合上市公司“獨立性”的基本要求,這種情況一是盡可能要避免,二是出現了就一定要公告、整改。
更讓這位投行人士質疑的是,大股東為什么要在威海設立一個“影子公司”與長征電氣發生大量的關聯交易了?銀河集團注冊威海銀河的出發點非常可疑。
記者為此兩次致電長征電氣董秘手機,接通后遭掛斷或無人接聽,致電公司證券辦,證券辦工作人員表示關于威海風電和威海銀河公司所在地、法人代表、總經理均一致之事不清楚,只表示有可能是威海銀河租用威海風電的廠房。
風機技術敢于“夸海口”
在2012年4月與威海銀河關聯交易的這份公告,還無意間透露了一個重要事實,就是長征電氣的風電發電機在威海銀河成立之前都是需要向韓國現代采購。而就是這個事實恰恰戳穿了長征電氣2009年夸下的一個”海口“。
長征電氣的公告在2009年的定向增發公告中陳述,“主要部件包括發電機、葉片、控制裝置等將由銀河風電在中國生產或者尋求配套,其中發電機由avantis公司提供技術支持,葉片將由銀河風電生產,控制裝置及變壓器等由銀河集團下屬公司開發生產并配套。”
公告說得非常清楚,發電機由自己的合作伙伴avantis提供技術支持,在中國生產或者尋求配套。但是事實是向韓國現代采購。記者就不知道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公告,哪一個屬于虛假陳述了。
除了在發電機來源上涉嫌虛假稱述。長征電氣風機上另一個重要部件,葉片的技術來源同樣涉嫌虛假稱述。
為了突出這次增發風機項目的技術水平高,長征電氣在2013年2月公布的9.6億定向增發方案強調“長征電氣開發的2500千瓦抗凝凍直驅永磁風電發電機組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抗凝凍風機。”
記者為此咨詢一位風機專家,他就直言“業內一般不用抗凝凍這個說法,都是說抗結冰或抗冰凍,采用這種技術的稱為低溫機型,關鍵就是保證葉片不結冰。這種技術早就成熟了,很多風機生產廠家都有低溫機型,沒人會專門宣傳抗凝凍或抗結冰。”
記者在遵義風電廠房外介紹抗凝凍風機的展示板也看到,“針對‘凝凍’現象采取的措施,對2500千瓦風機所采用的葉片在生產過程中進行針對性處理,透過葉片表面混合涂層處理的專利技術,能使水難以附著在表面,從而避免凝凍在葉片表面形成。”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長征電氣現在使用的所謂抗凝凍的風機葉片也不是自己生產,技術源頭也更象是他人的。在行內人士的指點下,記者在另一家上市公司時代新材(11.69,0.15,1.30%)(600458.SH)2012年的年報中發現了長征電氣的葉片來源。該年報顯示,時代新材的“防凍葉片已在云南瀘西、銀河貴州等項目上批量掛機”,而且還特別注明“報告期內與銀河長征簽訂了共計125套的框架合同”,仔細對照可以發現,這些信息與長征電氣已經公告的中標貴州盤縣四格風電場等信息十分吻合,而其中的“銀河長征”應該就是長征電氣的子公司威海銀河,記者后來向銀河風電內部人士求證,他確認長征電氣的風機葉片的確是來自時代新材。
時代新材年報表述也非常清楚,自己生產的防凍葉片不僅僅供長征電氣一家,這就表明葉片的技術不是長征電氣的。后經過記者檢索相關文件也證實,時代新材從2011年開始就研發抗冰凍的葉片技術并獲得成功,云南瀘西的風電場是第一個使用該葉片的地方。而通過專利檢索,記者沒有發現長征電氣獲得風機葉片或者抗凝凍技術方面的任何專利。
為資本運作而生的風機項目
盡管已經運作6年,盡管風電布局橫跨四省市,盡管耗資已達數億,盡管號稱擁有德國、丹麥技術,但長征電氣風機的市場銷售結果還是很殘酷。按照其年報數據,在2011年底前,風機銷售收入為零,2012年實現了25臺2.5兆瓦風機的銷售,確認銷售收入3億,而根據權威數據,2012年全年我國新增風機裝機容量是12960兆瓦,長征電氣占比只有0.48%,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風機市場的嚴峻現狀從來就不影響長征電氣的資本運作。2010年定向增發募集4.5億,2011年發行公司債券募集4億,2013年又準備定向增發募集9.6億,長征電氣這如饑似渴的一次次圈錢當然都離不開風機項目這個故事。
在二級市場上,似乎每當股價到了關鍵點之時,長征電氣總會有一些樂觀的風機訂單公告發布,風機訂單“放衛星”成為了一種習慣。例如2007年4月25日,長征電氣就曾公告風電項目預計2009年投產,年銷售將達30億元,但實際上一直到2012年,長征電氣才有風機進行銷售;2008年1月29日,長征電氣公告要準備向華電的西場風電場供應風機,可之后卻沒有了下文;2009年11月20日,長征電氣公告重大合同,要向越南出口80臺風機,金額達到1.8億歐元,之后也是石沉大海。
隨著這些風機訂單公告的陸續公布,從2007年年初至2008年年初,長征電氣的股價也從4元一路飆升至20元左右,上漲了4倍之多,隨后雖然進行了深幅調整,但一年后長征電氣股價卷土從來,用兩年半的時間從4元攀升至最高25元。即使經歷了兩年多熊市和2012年的一次轉增股本擴大之后,長征電氣目前的股價也還能夠在10元以上,市盈率80倍。
股價的大起大落,為上市公司股東提供了獲取巨額利潤的空間,而銀河集團歷來也以擅長資本運作著稱。2010年,銀河集團還曾因為在收購長征電氣過程中利用拖拉機賬戶違規交易、買賣長征電氣的股票被中國證監會處罰,銀河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潘琦也被處罰。
2011年6月,包括潘琦在內的銀河集團的一些列高管又因為在其控制的另一個上市公司銀河投資上的財務造假,受到了證監會的處罰。據悉,一些證券維權律師正在就此事公開征集合格的投資者,準備向銀河投資提起民事索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樣連續多次的融資,但是長征電氣的資金鏈條似乎一直不寬裕。2012年3月,長征電氣就曾發公告稱,要在北京設立北京長征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但根據記者調查,這家公司并未成立,熟悉銀河系的人士投入稱,“可能是資金太緊”。
而從長征電氣的分紅也似乎能印證其資金鏈條的緊張,通過2010年的定增和2011年的發債,長征電氣實際上從資本市場募集了8.5億元,同時最近幾年公告的財務報表還是一直在盈利的,但在最近這四年內,長征電氣的現金分紅總計卻只有區區670萬元。后經媒體以股息收益率計算,長征電氣位列中國最摳門的上市公司前三甲。
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么2013年剛到,長征電氣就急不可耐地拋出了近10億的定向增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