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可以肯定地說,深滬兩市近2500家上市公司的經營表現,絕對可以成為反映中國經濟最真實的一面鏡子。 截至4月30日,深滬兩市2493家上市公司都公布了2012年年報,累計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95萬億元左右,同比微增2%;如果扣除通脹因素,2012年上市公司總體業績甚至出現近10年來少見的負增長。 應該說,上市公司業績和實體經濟表現是基本吻合的。2012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GDP增長近10年來第一次低于8%,地方債務及金融系統風險苗頭上升,很多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中國經濟和上市公司的業績一樣,都基本告別了超高增長階段。 分析上市公司業績的結構,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的業績明顯高于實體產業。銀行業利潤可謂一枝獨秀,在凈利潤最高的20家A股上市公司中,銀行占了13家;16家上市銀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1.03萬億元,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還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林牧副漁、鋼鐵、有色金屬、航運、服裝等行業業績慘淡。*ST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等虧損額居前,虧損金額均達到60億元以上。鋼鐵行業更是全軍覆沒,31家上市鋼企全部虧損。此外,上市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披露年報的1051家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7.97%,創業板虧損公司首超30家,這與2012年中小企業面臨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經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得益于2012年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房地產業績靚麗,仍然是中國最賺錢的行業之一。135家上市房企凈利潤約729億元,增長17%,盡管業績增速下滑,但萬科、保利、中海等龍頭地產公司都創下了歷史最好銷售業績,凈利潤仍然保持30%左右的增長率。這說明,在去年下半年穩增長的大背景下,房地產投資無論對于宏觀經濟的穩定,還是地方財政,都承擔著其他行業難以替代的作用,告別房地產依賴癥依然遙遙無期。 可以說,2493家上市公司年報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真實狀況。上市公司業績的下滑,意味著中國經濟高增長階段的結束。銀行業的巨額利潤,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之高;另一個方面說明,推動利率市場化、打破銀行業壟斷已經刻不容緩。而鋼鐵等行業的虧損,也意味著解決產能過剩、實現制造業升級已經成為產業轉型的當務之急。 對于中國宏觀經濟和所有企業而言,在投資和出口拉動的趕超型發展模式的紅利終告結束之后,最重要的是轉換思維,尋找新的增長點。不轉變發展方式,不推動阻礙資源和要素合理配置的改革進程,不在政策資源上真正向中小企業傾斜,不加大力氣推動金融業改革,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企業業績,都將面臨大幅下滑的系統風險。就此而言,通過改革挖掘增長紅利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唯一正確選擇,這方面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揮霍和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