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暖陽,噴泉林立。比帆制衣公司廠區雕塑前,“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前途”的標語赫然在目。
剛剛接待完法國客商的廣東比帆制衣公司總經理黃發安在廠區大院里說:“今年這個法國客商又下了80萬件衣服的訂單,約8000萬美元,與去年的訂單額基本持平。他們是我們13年的老客戶,基本上每年都會來廠區進行社會責任、質量體系、生產管理方面的例行考察。”
第113屆廣交會第三期5月1日開幕,作為勞動密集型代表性產業的紡織服裝是參展主力。與往年一樣,比帆公司訂購了交易會展位并進入生產高峰期,采購商實地驗廠的相關準備也已經就緒。
黃發安介紹說,自己1999年在深圳創立比帆制衣,主要生產登山、滑雪、航海等功能性服裝。2008年,由于預感深圳的產業調整將影響到科技含量不高的服裝制造業,他決定將廠區整體搬遷至離東莞和深圳都不過幾十分鐘車程的惠州市博羅縣。“現在這個廠有六萬多平方米,是當時買下來的。以前在深圳市寶安區公明鎮租廠,4萬多平方米每年要交480多萬的房租。”黃發安說。
在黃發安的引導下,《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了該廠區的精益縫制車間。一眼望去,上百臺縫制機器面前,伏案操作的工人一字排開。精益車間的工位與工位之間有一條自動傳送帶,剪裁、縫制、上拉鏈……每一位工人都專職做其中一道工序,然后由傳送帶定時自動送到下一個工位旁邊。車間前端的電子屏則顯示目標產量、累計完成、返工率等計量指標,整個現場井然有序而又熱火朝天,工作效率也在工序環節的接續中有所提高。
“采購商對產品質量越來越挑剔,訂單壓價也越發明顯。”黃發安說,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和節省成本,公司前年開設了兩個專門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的精益車間,提高生產效率。去年引進了縫制相對精準的電腦無油直驅平縫機設備。這個設備的好處是避免把油污染到衣服上,這樣可以減少采購商要求返工的情況。
在縫制車間的眾多年輕面孔里面,雷愛霞是看上去年紀稍長的一個。當記者走到她位于車間最左側的工位旁時,雷愛霞正在聚精會神地為一件登山服縫制拉鏈,而坐她對面進行修剪工序的就是她的丈夫王其武。令記者意外的是,他們19歲的女兒也在同一車間擔任縫紉車工。全家一起住在公司40平方米的“夫妻房”里,每人每月能領約3000元。“至少全家不用分隔兩地,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就很安心。”雷愛霞說。
消除工人的后顧之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春節返工時的“招工難”現象。“工廠工人基本上都是我老家湖北潛江人。出于照顧家庭的需要,不少工人全家出動南下務工,夫妻在車間工作,老人則負責工廠的環衛,子女就在廠房所在的廣東惠州就近入學。”黃發安說。
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公司從招工、管理、技術等方面均做出了積極的應對。但提到中國服裝制造行業發展的現存困境,黃發安還是有著滿腹苦水:“近年的訂單還是以維系老客戶為主,開拓新市場越來越難了。去年的訂單額同比遞減了40%,目前來看,今年與去年還算基本持平,但訂單前景仍難言樂觀。”
“‘訂單少、價格降、利潤薄’是中國服裝制造在世界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陣痛。2012年已經算是到了企業承受成本上升壓力的極限,如果再受新的負面沖擊,企業有可能會選擇停工。”黃發安無奈地說。
但在黃發安看來,“中國制造”優勢猶存。在成品展覽室,黃發安指著一件女式白色登山服說,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尚且不具備生產這種中高端服裝的能力,出貨速度、產品質量及市場價格普遍趕不上“中國制造”,對中國的外貿市場沖擊只能局限在低端產品層次。
盡管如此,“中國創造”轉型的動力也有所不足,主要體現在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在車間尾部的生產調度室,記者看到一名技術人員正在電腦上繪制圖紙。
技術部主任聶友海向記者坦言,公司目前完全沒有原創服裝設計,更多是根據采購商提供的圖紙進行生產環節的設計。
“并不是否定做品牌、拓內銷。但對于像我這樣的小企業來說,還不是時候。這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而且風險很大。”對于傳統產業模式的堅持,黃發安也有著自己的理由。他認為,中國制造目前更需要的是通過產業鏈條的自我延伸來實現對產品定價能力的把控。黃發安介紹,目前比帆已經在紡紗、化纖等原材料采購領域實現了產業鏈延伸,利潤空間能提升10%。